何黨權
摘 要 信息技術已經越來越被重視,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工具,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它的作用更加明確和提升了層次。在課堂教育中,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后,對于不少人來說,它還是一個較新的概念和領域,容易與熟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混淆。本文對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內涵進行了梳理,介紹其優勢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對策。
關鍵字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內涵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1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
何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李克東(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教授 博導)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人力資源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個基本點:要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何克抗(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教授 博導)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是要求在先進的教育思想 理論的指導下,尤其是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把計算機及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豐富的教學環境的創設工具,并將這些工具全面地應用到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經過整理組合,相互融合,在整體優化的基礎上產生聚集效應,從而促進傳統教學方式的根本變革,也就是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祝智庭(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認為:課程整合是指把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對某一知識領域或多學科領域的學習 技術使學生能夠以前所未有的方法進行學習 只有當學生能夠選擇工具幫助自己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與綜合信息并嫻熟地表達出來時,技術整合于課程才是有效的 技術應該象其他所有可能獲得的課堂教具一樣成為課堂的內在組成部分。南國農(我國著名電化教育專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指將信息技術以工具的形式與課程融合,以促進學習,指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系統各要素中,使之成為教師的教學工具學生的認識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態 主要的教學媒體,或指將信息技術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領域:班級授課、小組學習、自主學習成為既是學習的對象,又是學習的手段。黎加厚(上海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術作為工具與課程融合,以增強對某一學習內容或多學科領域的學習信息技術使得學生能夠以過去無法實現的方式進行學習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工具來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信息,分析、綜合并熟練地表達信息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才是有效的 信息技術能夠成為課堂活動的整體組成部分,就像教室里其他所有可能獲得的工具一樣。
因此,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理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第一,應該在以網絡和多媒體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第二,對課程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后成為學習者的學習資源,第三,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習者改變學習方式。
還有學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由3大環節構成:(1)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信息化處理:①通過教師開發和學生創作,把課程學習內容轉化為信息化的學習資源。例如把課程內容編制成電子文稿,多媒體課件,網絡課程等,供給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資源,作為課程教學的素材資源。例如把數字化處理的視頻資料,圖像資料,文本資料等作為教師開發課程教學內容或學生學習創作的素材,整合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電子文稿,課件之中,整合到學生的課程學習中。③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化資源,與課程內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為學習對象,供學生進行評議,分析,討論。(2)在信息化環境中實施課程教學活動教與學的活動要在信息化環境中進行,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主要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多媒體課堂網絡,校園網絡和互聯網等,“信息化環境中的教學活動”主要包括在網上實施講授、演示、自主學習、討論學習、協作學習、虛擬實驗、創作實踐等環節。(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讓學生知識重構利用文字處理、圖像處理、信息集成等數字化信息加工工具,對課程知識內容進行重組、創作,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能夠使學生進行知識重構和創造。
另外,有學者認為,內涵還可以由以下方法實現:將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課程整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教學手段整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演示實驗整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師生交流整合起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由3種變革體現:(1)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變革;(2)教師角色的變革;(3)學習評價方式的變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和本質是一種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手段,其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師、學生、學習內容中,使三者完美結合,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2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優勢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生動,真正實現了因人施教的教學原則,給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我們應該在充分理解這些價值的同時,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將信息技術真正融入到課程中去,實現整合的最高目標——改善學習。以及以下作用:有利于實現教育教學的根本 目的;可以幫助教師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可以幫助學生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整合多學科的工具。
所以,從以上觀點可知,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在日后的發展中會越來越受重視,也越來越發揮其不可抵擋的作用。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問題及對策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的問題,前人做了一些總結:
(1)觀念與機制的不適應。部分學校對課程整合的認識落后,缺乏信息化教育和課程整合的理念及方法指導,致使在課程整合過程中難以擺脫傳統教學觀念和思維的束縛 雖然在教學方式上有所改變,但并無實質性突破與革新 在機制上,缺乏全面推廣應用的管理機制,缺少有效的課程整合指導和管理機制以及評價標準等,使課程整合難以全面推廣普及。
(2)師生方面的弱勢。教師方面,主要在于教師信息技術素質整體水平較低,不能完全適應課程整合的實際需要,教師教學過程中重知識能力培養,輕情感、價值觀等信息素養的培養,難以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生方面,主導弱化,主體絕對化的問題較嚴重,雖然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回歸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將主體回歸的課堂變為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于是在教學中出現了放手讓學生在網絡中自學而不進行監控,在討論區中自由發言而不圍繞主題的現象。
(3)網絡環境的不健全。開展課程整合需要網絡環境的支持和依托,沒有網絡或網絡環境建設不健全等,都會影響課程整合的開展。
(4)教材與資源的匱乏。現行教材中學習知識總量過重,沒有為學生留下充分發揮的余地;學科的內容結構不盡合理,學科知識的內容既難又深;學科教材內容條塊分割嚴重,各學科內容缺乏聯系,難以形成課程整合的知識布局同時,教學資源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課程整合的普及與推廣隨著信息技術教育的深入發展,信息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己迫在眉睫,很多學校建立的校園網由于缺乏教育教學信息資源,致使校園網難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設備的閑置和浪費。其認為基于上述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對策:①更新觀念,轉變機制;②加強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潛能;③優化網絡環境,合理選擇教學平臺;④革新教材內容,建設教學資源庫。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生這些問題,也不排除人們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有一些誤區,這些誤區有:(1)觀念上的誤區,認為教學過程完全受信息技術的支配;(2)體制上的誤區:第一,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未能在軟硬件上做到同樣重視;第二,教育主管部門對整合的大力提倡有的過于表面,缺乏健全的體制保障;第三,夸大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作用,用是否使用了信息技術或多媒體手段來衡量教師的教學是否符合要求;(3)實際操作中的錯誤:①為技術而技術,忽視學科的特點;②過度關注課件,忽視教學過程;③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缺乏正確的評價標準。
因此,彭振宇老師提出如下建議:第一,樹立現代的教育理念,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第二,建立完善的保障體制,確學校對軟、硬件要同樣重視;第三,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方式的變革。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軟件和硬件方便,為了避免無法實現信息技術課程的問題,各教育部門及學校應該加強整改意識和行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及時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重視教學過程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芒.論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意義及原則.電化教育研究 ,2004,5.
[2] 孔穎.淺析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J].河南: 北京文學出版社社,2011.
[3] 劉昕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4] 張翠英.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之我見[J].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11.
[5] 劉昕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探究[J].教育研究,2010.
[6] 王成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意義、原則和方法.江西省:化工職業教育出版社,2005,1.
[7] 賈甲兵.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存在問題及對策[J].山西省: 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教育局電化教育館,2011.
[8] 彭振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誤區及對策分析[J].湖南:衡陽市華新實驗中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