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總市值達到2310億美元。馬云以馬丁·路金的語氣說:“我們有一個夢想,希望在未來15年世界因為我們而改變。”
馬云創業成功鼓舞了中國電商從業者,他們說:我們有一個夢想,希望未來中國消費者因為我們而改變。
2014年,“自救”是中國酒業避不開的話題。而從以政務消費為核心驅動力,到以消費者為核心驅動力,市場變化要求酒企必須回歸酒業營銷的本原。
雖然酒業觸底盤整,但今年中國酒業依然熱鬧非凡,各種電子商務、O2O論壇、講座“此起彼伏”,電子商務儼然成為中國酒類企業的一根救命稻草。
在過去的中國酒業“黃金十年”,出現了一些營銷傳奇案例。但所有這些都將成為過去,我們將迎來一場不可逆轉的行業革命。以往,企業不是在完全充分的市場環境中競爭,競爭優勢是通過“營銷費用”、“圈層關系”等非常規營銷手段獲取的,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并沒有奠定市場化的基礎。
但是在這樣一個復雜、震蕩的市場環境中,許多酒企仍沿襲傳統的做法,更換產品名稱、包裝,調整檔次、價格,把產品推向市場,甚至通過網絡銷售,希望引起消費者關注。
然而,真正核心的問題卻被酒企忽略了:真正的消費者到底在哪里?中國白酒的目標、潛在消費人群的年齡分布、購買行為發生了什么變化?變化趨勢是什么?
中國酒類協會的統計表明,2013年中國酒類產業總產值為8453億元,通過互聯網銷售的總金額為73億元,較2012年的37億元提高近1倍。數據預測,2014年中國酒類電子商務的銷售額將達到130億元。
2013年“雙十一”大戰,酒類電商的銷售數據不斷刷新:酒仙網銷售額超過2.2億元,創下中國酒類零售新紀錄。購酒網銷售額突破1億元,日訂單量突破2萬。排名第三位的中酒網銷售額為4869萬元,其O2O模式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從數量級而言,酒類產品的網絡銷售所占比例尚小,但這是本質性的改變。那么,中國酒業電商將走出一條什么樣的路呢?
我們不妨借用陳明哲教授的動態競爭理論,分析酒企觸“電”后的發展模式。
首先,是市場共同性。由于物流迅猛發展,地域競爭不再與企業的規模、布局有直接聯系,只要在網上下單,幾乎都能送達。這是電商時代中小企業能夠與“大象”共舞的平臺和機會。因此,酒類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天貓、京東等傳統電商也在逐年提升酒類銷售規模。
其次是資源相似性。現在,電商除規模上的差異外,營銷策略愈來愈相似。吸引流量、提高顧客存留率和訂單轉化率是電商共同追求的KPI。這與工業時代的成本、規模、產品、地域和壟斷等競爭優勢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就造成了誰才是你的真正競爭對手識別的復雜性。
近期,中國酒企和酒類電商把小米作為標桿,這是一個好的開始。酒仙網成立5年來,累計盈利過億元,得到了投資方的高度認可。日前,酒仙網宣布獲得國開金融3億元股權融資,引起業界與資本方廣泛關注。
雖然從“市場共同性-資源相似性”的角度分析酒類電商與其他電商存在競爭對抗關系,甚至是直接的競爭對手,但互聯網競爭的特征是平臺競爭(商業生態的共享價值平臺)和商業數據運用的競爭。就目前而言,或許不論電商規模大小,相互之間可能成為直接的競爭對手,但隨著平臺給企業和消費者創造的價值增大,商業數據運用更能發揮精準營銷的威力,或許依賴單一品類的電商將無法與平臺電商競爭。
因此,現在中國酒類電商,不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一個獨立的銷售系統,只是傳統渠道的補充,而應該成為中國所有酒企延伸的一部分,幫助中國酒企補上品牌和消費者關系基礎的一課,作為B2C的一個橋梁,作為產品研發、營銷創新的“風向標”和“晴雨表”,酒類電商應該與酒企合作,創造一個有序的商業生態環境,成為中國酒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酒類電商才有機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與傳統電商形成差異,成為更加符合未來消費者特性的互聯網價值平臺服務商。
根據2012年的數據,美國銷售排名前十的電商是亞馬遜、蘋果、戴爾等,只有亞馬遜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公司,另外九家都是傳統企業。而在中國,互聯網十強企業中,只有蘇寧是傳統企業,其他九家都是互聯網公司。這就是為什么O2O模式在中國更加引起業界關注的邏輯所在。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酒類觸“電”要精一(合作與共融),而不是單一(營銷渠道和獨立運營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