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幸福之研究

2014-04-29 00:44:03劉洋
江蘇教育研究 2014年10期
關鍵詞:價值

劉洋

摘要:現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卻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標和終極的價值追求。從儒家思想將幸福視為道德的伴隨物到社會主義幸福觀的建立,構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幸福變遷史。西方歷史上理性主義和感性主義哲學家的共同努力為整個西方世界幸福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霍爾巴赫關于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關系方面的論述體現了個人利益、社會利益和高尚的道德倫理追求的緊密聯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以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為基礎,需要的不同層次決定了幸福的不同層次。

關鍵詞:幸福;人生;目標;價值;道德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4-0021-05

中國衛生部2012年6月發布的《中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2-2015年)(征求意見稿)》指出:當前,精神衛生問題仍是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矛盾沖突紛呈,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多種因素持續存在,不同人群受心理行為問題困擾較為普遍,抑郁癥、焦慮障礙等常見精神障礙患病逐漸增加。調查顯示,“將近45%的美國大學生因抑郁而影響到了正常的社會生活。而很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的后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的幸福;到2005年,只剩下了36%了。而在這段時間里,英國國民平均收入提高了3倍。就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郁癥的蔓延也在加劇。雖然現代人(多數西方國家和一些東方國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們卻并不比前人開心”[1]。當今社會在物質財富不斷豐富的情況下,不少人對人生價值和人生目標感到迷茫。這也給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人們到底想要什么?人為什么活著?人生的價值和目標是什么?

一、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標和終極的價值追求

亞里士多德認為,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生活動力,這是一句至理名言。休謨也認為:“一切人類努力的偉大目標在于獲得幸福。”[2]人應該為幸福而活,人類最想要的就是幸福。獲得幸福、享受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人都期望的人生目標和理想。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這源于人趨利避害、近樂遠苦的本能,這不需要別的什么人告訴他和教他。恩格斯說過,“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論證的、顛撲不破的原則”[3]。不同的人一生追求的東西千差萬別:金錢、名利、權力、事業、信仰、愛情、自由、真理、德性、奉獻、健康……或轟轟烈烈,或平凡淡雅,但歸根到底,所有人追求的莫過于一樣東西,那就是幸福。人生的種種追求,看起來是行為的動機和目標,但實際上不過是不同的人對幸福的不同理解罷了。在霍爾巴赫看來,“人從本質上就是自己愛自己,愿意保存自己,設法使自己的生存幸福”[4]。一切有生命和愛的生物、一切生存著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動就是對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覺的生物一樣,他所進行的任何一種意志活動,他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哈佛大學最受歡迎課程《幸福課》的主講泰勒·本-沙哈爾教授堅定地認為,“生命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幸福,一個高于其他所有目標的總目標。幸福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5]。由此看來,追求幸福是人生的固有規律。人為了幸福而活著,人們最想要的就是幸福。幸福始終是作為個體的人和作為人類的人的一切活動和一切發展所追求的終極的永恒的價值和目標。對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來說,追求幸福依然是人生中的重大主題。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認識能力和人生經驗,選擇自己所期望的幸福生活道路。

可以說,追求幸福是全人類的最大愿望和永恒課題。但是,當問題一旦深入下去,牽涉到幸福是什么,是由什么決定的,怎樣才能得到幸福等問題的時候,它的復雜性立即會呈現出來,令我們瞠目結舌。幸福是指物質生活條件呢,還是指一種精神感受、精神體驗?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或使一個人幸福),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機制,還是社會的因素?幸福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抑或是二者兼有?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在我們追求幸福人生的實踐中,絕不能忽略歷史上思想家們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聽聽他們對幸福是怎么說的,能得到許多有益的人生啟迪。

二、中國人眼中的幸福

中國歷史上最早較系統地論述幸福問題的文章見于春秋中葉以前的《尚書·洪范》。該文提出“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6]古人認為人生幸福有五個條件,即長壽、富裕、健康平安、愛好美德、壽終正寢。

在中國文化領域中影響最大的儒家思想認為幸福與道德相伴。孔子提出:“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儒家思想認為幸福是與道德、“大義”緊密相關的。儒家以追求仁義道德為最高幸福,強調幸福主要是精神上的,主張個人的幸福建立在對社會的奉獻上,闡明了個人幸福與社會的關系。

道家思想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8]道家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道家認為萬物都按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變化,所以大道本身是萬物自然而然的變化規律;認為最大的幸福是順其自然。道家幸福觀的可取之處在于主張控制過高的欲望,主動適應環境,不一味地追求物質滿足,強調身心的和諧與自然;不足之處在于過分地降低了人的欲望,阻礙了人們去追求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條件,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潮流。

中國近代哲學家馮友蘭認為,“幸福是一種精神境界,是理智活動的結果,不同境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體驗,而只有處于最高精神境界過著獨立自足的生活,才是合理的幸福。”[9]這種理性主義幸福觀在強調道德和精神的高度發展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忽略了人的物質需要和情感體驗,將“合理的幸福”置于高高在上很難觸及的精神層面,脫離了大眾的實際生活。

中國現代學者進一步發展了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把幸福和物質生活、集體主義等結合起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是人們普遍追求的愿望;幸福既包括物質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集體幸福高于個人幸福,個人幸福依賴于集體幸福;幸福主要在于勞動和創造,而不僅僅在于享受。

三、西方人眼中的幸福

西方思想史上的理性主義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為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等人為代表。他們強調理性作用,主張抑制欲望,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理性靈魂的生活就在于沉思,這是人的完滿的幸福。”[10]

西方近代理性主義幸福觀的主要代表人物培根認為,善就是使人幸福,而善又來自真理,所以,知識可以改造人的心靈,人的理性在知識指導下,就能辨明善惡,從善去惡,獲得幸福。這個看法基本上沿襲了蘇格拉底的思想。培根還提出了“全體福利說”,他認為,人類存在仁愛之心,從而具有愛他人的傾向,因而人人都會關心社會的幸福。雖然培根強調全體福利,但他是主張以個人幸福為基礎。斯賓諾莎以人性自保理論為倫理學的出發點,但在研究幸福問題時,他卻把德性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他認為,個人的幸福只有在公共福利中才能實現。近代的康德把德性與幸福聯系起來,認為:最高的善是德行與幸福在同一個人身上的統一,就是幸福與道德相稱,幸福來自于道德。康德的幸福觀是在批判感性主義快樂論幸福觀的基礎上確立的;他對幸福的理解在17、18世紀的西方幸福觀中獨樹一幟:高揚道德理想主義幸福觀的旗幟,把幸福界定在至善之中。他們主張,道德就是幸福,而道德必須有理性的引導,認為幸福是精神上的理性沉思,在價值取向上有理想主義和唯心主義傾向,在實踐上有禁欲主義傾向。這種幸福觀,在通過提升道德修養和內在精神完滿以追求幸福方面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其不足之處在于有唯心主義傾向,忽略了人的物質需要和感性體驗,使幸福脫離了大眾的實際生活。

西方感性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趨樂避苦是人的本性;幸福在于欲望的滿足與快樂,避免感官的痛苦,這些滿足與快樂的本性就是道德的。這種幸福觀的代表人物古代有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盧克萊修等,近代有洛克、沙甫茨伯利、霍爾巴赫、費爾巴哈、邊沁等。感性主義幸福觀強調個人的利益與幸福,“對個人幸福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沒有真正的興趣”[11]。這種幸福觀站在樸素的唯物主義立場上,幫助人們擺脫對神的恐懼和對死亡的害怕,認為“在某些限度之內我們乃是我們自己命運的主人”[12]。亞里斯提卜認為,肉體的快樂優于精神的快樂。在他看來,唯有眼前的肉體快樂才是幸福的。伊壁鳩魯的幸福觀同時把理性看作是解決人類問題的唯一出路,“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沉思:它甚至于是比哲學還要可貴的東西”[13]。

伴隨著近代文藝復興,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志,西方幸福研究興盛起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迫切,物質利益與道德準則的關系、個人與他人及社會的關系成為幸福論亟需探討的重要問題。洛克認為,“雖然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但是,在追求個人幸福時,必須考慮到他人幸福和社會幸福,因為社會幸福包含了個人的幸福。”[14]18世紀西方幸福觀的主要代表人物霍爾巴赫作為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全面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7世紀倫理學家的幸福觀,并使之系統化。在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方面(個人與他人和社會),霍爾巴赫不把幸福僅僅看作個人的事情。他認為個人的利益、幸福,與他人的利益、幸福是聯系在一起的,人與人之間有共同利益、共同幸福存在,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部分人的福利只能從全體福利中得來,個人的、部分人的幸福與全體人的共同幸福是分不開的。而且全體的福利、幸福是實現個人幸福的前提與條件。霍爾巴赫認為,“雖然每個人都有權享受幸福,但必須把個人的幸福與他人的和社會的幸福結合起來,而后者正是前者的條件”[15]。霍爾巴赫看重人的自愛,但又強調人們愛別人,愛那些使我們自己能夠獲得幸福的手段,這個手段不是別的,就是使別人也與我們一樣生存、一樣幸福。霍爾巴赫不僅認為他人的幸福和社會的幸福是自己幸福的條件,每個人的幸福也都互為條件,任何人的幸福都離不開他人的幸福,而且他還把這種關系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加以評價;認為最偉大的德行就是給人們提供最大的與最持久的利益的這類行為;而最大的不道德就是最擾亂他們對于幸福的傾向、最擾亂社會所必需的秩序的行為。

費爾巴哈是感性主義幸福觀在19世紀的最重要代表,盡管他的基本觀點沒有什么大的變化,但是,他明確地提出了物質上的快樂和幸福是道德進步的前提等思想,具有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這一時期的幸福觀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因而實現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基礎,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道德活動的唯一目的。西方近代幸福觀的基調是積極向上的,所涉及的幸福問題也是多種多樣的。西方幸福觀把趨樂避苦看作人的本性,認為人們只有在追求快樂中才能獲得幸福,這就恢復了人的尊嚴,正視了人類自身本性的需要。同時,還討論了幸福與德行、幸福與行善以及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等問題,這些思考為整個近代西方世界的幸福研究定下了基調,使西方近代幸福觀成為整個西方幸福觀的主體部分。“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學者不再熱衷于對幸福觀的探討,而主要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生活質量、心理健康和心理發展三種意義上,開展主觀幸福感研究。”[16]

四、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

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其實,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新華字典》對幸福的解釋是,“個人由于理想的實現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種內心滿足”。《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指出,幸福是“使人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從這些概念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幸福不僅僅是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還包括理想的實現和良好生活境遇等客觀需要的滿足。否則,幸福要么變成虛無的精神海市蜃樓,要么變成迷茫的物質堆砌。可見,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

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教授認為,“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17]。他對幸福的理論主要基于弗洛伊德和維克多·弗蘭克的快樂原則,其中弗洛伊德認為追求快樂是人類的本能。弗蘭克認為,人類意志力的原動力來自于意義,而不是快樂。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如果想要一個充實、幸福的生活,就必須去追求快樂和意義兩種價值。”[18]幸福不只是快樂,我們需要這愉悅感的來源是有意義的,能夠有利于我們的生存與發展。我們要確證我們的行為確實能夠改變自己、改變世界,而不只是主觀感覺如此。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幸福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我們需要意義,也需要快樂;我們需要現在的獲益,以及未來的獲益。泰勒教授指出的“意義”就是通過行為改變世界并使自己和社會獲益,滿足自己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需要。而“快樂”則是從“獲益”及“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中進行愉悅的心理體驗。所以,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是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

孫英教授也認為,“幸福是人生重大的快樂;而從根本上說,幸福則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是人生重大目的得到實現的心理體驗,最終是達到生存和發展的某種完滿的心理體驗”[19]。快樂的心理體驗是幸福的主觀形式,而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實現從而達到生存發展的某種完滿乃是幸福的客觀內容。需要是事物對于它的存在和發展條件(包括主觀和客觀的條件)的依賴性,也就是事物因其存在和發展而對某種東西的依賴性。人的欲望是需要在心理上和大腦中的主觀反映形式,是意識到的需要,是對需要的意識與知覺;需要是欲望的客觀內容。物質決定意識,需要決定欲望。所以,只有“人的需要”才是幸福的基礎和決定性因素。而實現人的生存發展的某種完滿的需要就是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1943年,美國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出版了《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在這本書中,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在他看來,伴隨著人的生存與發展,人的需要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層次。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愛與歸屬、被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指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追求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在馬斯洛看來,生理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類不會安于底層的需求,較低層的需求被滿足之后,就會往高處發展。滿足生理需求之后就追求心理滿足和社會認同,之后就想被愛,被尊重,希望人格與自身價值被承認。這是人類共同的特質。需要的不斷產生、不斷滿足正是人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推動力。如人們為了生存,為了滿足生存的需要和食欲,必須進行勞動。人們的勞動是通過運用工具而進行的、以改造自然為對象的社會勞動,為了使勞動取得更多的成果,更有效率,人們不斷地改進工具,創造新工具,不斷地去認識、研究、改造自然,這樣就形成了種種求知的需要、改造自然的需要等,這些需要的不斷滿足和不斷產生,也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為了使勞動更大規模、更有效地進行社會組合,人們形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并由此形成了社會交往的需要、合作的需要、改造社會的需要等等,這些需要的不斷滿足和不斷產生,促成了人的生存與發展,促進了人類社會的存在、發展與進步。因此,“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是幸福的基礎與核心內容,也是幸福的根本意義所在。

需要的滿足最終能否給人帶來幸福,還取決于這些需要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比如,吸毒可以暫時滿足人的某些需要和欲望,而且還會有快樂的感覺,但是它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是不利的,因此也就不能帶給人們幸福。再比如一些貪污腐敗分子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惜徇私枉法、損人利己、損公肥私、損害社會公平正義,最終鋃鐺入獄、身敗名裂。雖然貪腐分子因徇私枉法個人短期內獲得了一些物質上的好處,部分滿足了自己膨脹的欲望和短暫的快感,但這種需要和欲望不利于他人的生存與發展、不利于社會的繁榮和進步,破壞了個人與社會的利益一致原則,違背了人與社會共生共存的社會規律,也是不道德的,因此不利于個人的生存和長遠發展,更不會帶給他們真實、長遠的幸福。

真正有利于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必然也有利于他人的生存與發展、有利于社會的存在與進步。因為,人是不能夠離開他人和社會而獨立生存與發展的,即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是建立在他人和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之上的。這里面也體現了一個道德的基本原則。霍爾巴赫認為,人為了自我保存,為了享受幸福,肯定要與跟他有同樣欲望、同樣厭惡的人們共同生活在社會中,因此為了使自己幸福,就必須為自己的幸福所需要的別人的幸福而工作;在所有的東西中間,人最需要的東西乃是人。人們追求幸福,就是追求那種與我們的存在一致、能夠被保存、能使我們的生存幸福的東西。由此可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應當愛其他的人,因為他們是他的存在、他的發展、他的快樂所必需的。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和行為如果能夠促進并服務于他人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那么個人將是他人和社會所需要的,也將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支持與回饋。因此,個人的需要和行為必須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存在與發展,才能真正有利于自己的生存與發展。唯有如此,個人的生存與發展才能夠獲得必要的基礎、最大的保障和最多的資源。

綜上所述,幸福是精神與物質的統一,是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幸福是一種建立在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這個客觀事實基礎上的主觀心理體驗,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它同時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既有物質性也有精神性,既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是幸福的意義與內容;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是幸福的形式。也就是說,幸福其實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有利于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得到的滿足;二是需要得到滿足時的心理愉悅體驗。個人幸福與他人幸福、集體幸福是相互依存的,集體幸福的實現是個人幸福實現的條件,而個人幸福的實現又是集體幸福實現的基礎。幸福也有質與量兩個方面。在幸福質的方面,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需要的不同層次決定了幸福的不同層次;在幸福量的方面,人的需要是隨著時間的延續而不斷發展和積累的,需要的滿足及其體驗也隨時間的延續不斷發展和積累,因此幸福的量也在不斷發展和積累。

參考文獻:

[1][5][17][18][美]Tal Ben-Shahar.幸福的方法[M].汪冰,劉駿杰,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4.9.34.45.

[2]扈中平.教育何以能關涉幸福[J].教育研究,2008(1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2-373.

[4][法]霍爾巴赫.自然的體系(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73.

[6]蔣伯潛.十三經概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6.

[7]朱熹,集注.論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

[8]老子.論道[M].北京:中華書局,2006:63.

[9]馮友蘭.新原人[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698.

[10][11][12][13][英]羅素.西方哲學史[M].何兆武,李約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09.158.157.156.

[14][15]陳瑛.人生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26.90.

[16]邢占軍.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2(3).

[19]孫英.幸福是什么[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3(3).

責任編輯:楊孝如

猜你喜歡
價值
踐行初心使命的價值取向
當代陜西(2019年18期)2019-10-17 01:48:58
價值3.6億元的隱私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6
一分鐘能創造多少價值?
一粒米的價值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七月》價值新解讀
唐山文學(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3
“給”的價值
俆衛:用夢創造價值
科學中國人(2015年4期)2015-02-28 09:12:39
價值
小說月刊(2014年8期)2014-04-19 02:39:17
從平凡中體現價值
聲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32
“活著就要體現自身價值”
中國火炬(2012年3期)2012-07-25 10:34: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一级α片| 国产一级小视频|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福利在线不卡|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亚洲综合18p| 亚洲视频在线网| 婷婷成人综合|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不卡二区|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香蕉|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国产综合欧美|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免费在线a视频|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欧美啪啪视频免码|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99精品国产电影|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国产夜色视频|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全部免费特黄特色大片视频|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美女被操91视频| 日韩美一区二区| 99热在线只有精品|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亚洲九九视频| 91美女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久操中文在线| 国产三级a|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AⅤ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