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龍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知識內容極其豐富,然而目前小學階段科學課程學習時間又是有限的,除了有效利用整塊的課堂時間,也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在校時零散的“小時間”,并讓這些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與功效。要將科學知識的學習融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讓學生樂于學習、主動學習。
關鍵詞:小學科學;“小時間”;有效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1-0000-00
小學科學教學中包含的知識十分豐富,有天文的,地理的,物理的,化學的等等,這些知識延伸開來,其中每一類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終其一生都學不完。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可以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培養探究精神和探究意識,并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心,尤其對身邊的一切蘊含科學、科技特色的知識充滿了無窮的求知欲,科學課程的學習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科學知識,進行科學探究的愿望,而小學階段的學習時間又是有限的,根據國家課程的設置要求,學校開展的科學課程是從3—6年級開始的,且由于每周總課時的影響,一般學校3—6年級每個班每周只能排兩節科學課,這兩節科學課,遠遠不能滿足孩子們對于廣博的科學知識學習的愿望,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在小學階段學習科學知識只能是蜻蜓點水,略知皮毛。
而科學知識的掌握又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長期工程。針對課堂時間有限,教學任務重這一現狀,如何提高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更好、更多地掌握科學知識,除了有效利用整塊的課堂時間,也可以考慮充分利用學生在校的零散“小時間”,讓這些有限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與功效。
一、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小時間”從何而來?
“小時間”是相對于課堂教學的時間而提出的,因為它不是整塊的時間,比較零散、短暫,而且很不連貫。與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相比,“小時間”并不為教師們重視,時常被忽略掉?!靶r間”可能是早晨學生提前到校的時間,也可能是學生午餐后的半小時,或者每天預備鈴與正式鈴之間的幾十秒,或是課堂上擠出的幾分鐘,還有可能是傍晚放學前的十幾分鐘。
這些時間需要科學的安排與調動,要讓學生感覺擠得自然、合理,切不能有緊張、慌亂,增加負擔的感覺,要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使有效利用“小時間”最終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學習和生活方式。
充分利用“小時間”,引領學生走進科學的殿堂,從而把科學學習的智慧種植在孩子的舉止里、談吐間,最終浸潤在孩子的性格里,使小學生將自覺學習科學知識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樂于接受的學習習慣。
二、小學科學課程學習的“小時間”如何有效利用?
(一)培養學生“科學根植于生活”的意識
要想調動學生充分利用好“小時間”,首先得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小時間”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讓他們知道,我們的生活、學習乃至于今后工作的每分每秒都離不開科學知識,科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還可以經常跟學生說:“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科學知識之外,其余任何的課余時間都可以學習科學知識,因為我們學習、生活的每分每秒都可以聯系到科學知識,運用到所學的科學知識?!?/p>
例: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教師引導學生:同學們,現在老師在這里跟你們上課,我的聲音你們能聽見嗎?我身體的哪個器官發出聲音?我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學生依次回答問題并最后答出:是聲帶的振動發出了聲音。
師接著問:你們是怎樣聽到我發出的聲音的?
學生答:聲音產生后,通過空氣以聲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傳播,然后我們的耳廓把聲波反射進耳道,又通過耳鼓膜的振動接收到聲音。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生活中任何物體發出聲音以及我們聽到聲音跟上述道理是一樣的,就是這些簡單的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包含了很多的科學知識。
這時,教師可以接著啟發學生:同學們一講到科學知識,大家先別往遠處想,在我們現在的教室里,就可以有許多我們可以探討的或者是學過的科學知識,比如“教室里有這么多的燈,這些燈能讓你聯想到哪些科學知識呢”?學生們紛紛說:“想到以前的燈絲都是鎢絲做的;想到現在的燈大多是節能燈;想到以前學過的正電荷和負電荷;想到了并聯電路和串聯電路?!边@時教師可以及時地引導和總結:同學們,你們看,我們身邊教室里的燈都能引發我們想到了以前學過的這么多的科學知識,是不是科學就在我們身邊?。繉W生們紛紛點頭贊同。
(二)教會學生利用各種小時間
學生在校內外的各種“小時間”即零散時間還是比較多的,例如早晨學生提前到校的時間,每天5、6次的課間10分鐘時間,學?;蛘呒椅瘯M織的各種參觀、社會實踐、冬令營、夏令營活動,以及孩子們平時在家里的零散時間等等。
通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合理利用這些時間的意識,大部分的“小時間”都在孩子們的“不經意”“不作為”間溜走。如果能把這部分時間有效利用起來,能讓學生在一種文明的活動中有更多的收獲,同時為積累課外知識,把課外和課內的知識結合起來提供可能。
我們教師應該合理地幫助學生梳理“小時間”,并且加以引導,提供條件并及時總結,讓他們深刻體會到利用好這些小時間的好處及重要性,并持之以恒,養成一有這些“小時間”出現,就馬上想到利用起來學習的好習慣。
(三)明確學生在各個“小時間”內開展的學習主題
在認識到這些“小時間”的重要性后,教師的正確引導很重要。我們應當對不同時段的“小時間”進行分析,同時對不同班級、不同學情的學生進行充分了解,根據這些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引導計劃,從而引導并安排學生進行不同門類的科學知識的學習。
首先,教師要向學生推薦優秀的科學課外讀物;然后,要教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除此之外,還要給學生提供專門展示課外閱讀的平臺。一般來說,對于科學書籍的閱讀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粗讀,要求能了解主要內容。第二階段細讀,要能理解主要內容。對于精彩內容要反復閱讀,深入思考,并適當地記一些讀書筆記,要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理解。要能和自己以前學習的科學知識聯系起來。第三階段熟讀,要求記憶、背誦科學知識里的一些規律和名詞,如什么叫恒星、行星、衛星,太陽系大家族有哪些行星等簡單的科學知識。
其次,要給學生明確探究的主題。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白,科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教學中應注重介紹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生產中的應用。可以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思考、討論、探究日常生活、生產的一些熱點問題。如:(1)日食怎樣形成?(2)小鳥為何撞飛機?(3)打雷閃電時為什么不要站在大樹、屋檐下?(4)2008年南方冰雪電線桿為什么會倒掉?(5)街道旁的路燈是串聯的嗎?等等。
最后,還要及時引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發現的其它一些科學現象進行調查了解和深入思考,培養他們發現與質疑的能力,使學生知道,人類的發展和進步離不開科學的發展和探索,人類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不斷進步。而有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現象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每分每秒,只要做個有心人就能不斷發現和掌握身邊的科學知識,提高科學素養。
三、小學科學課程學習中有效利用“小時間”的嘗試與成效
調動學生利用“小時間”來學習科學知識在短時間內是不會見效的,怎樣才能使利用“小時間”成為習慣,又怎樣才能檢驗學生利用“小時間”學習科學知識的效果,同時,學校生活中可以擠出這樣的“小時間”嗎?我們進行了相關的嘗試。小學科學課每周是兩節,并且一般是兩節連上,因此我們在第二節科學課快要結束前的十五分鐘讓所有學生在教室里靜靜地進行科學日記練習,不限字數,自由發揮,記錄這一周在平時生活或學習過程中新學到的科學知識,或者是學到的科學知識在平時生活中的應用、科學新發現,或者是關于科學方面的質疑等等內容。學生寫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寫,努力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追求一種充滿書卷氣息的,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活方式。十五分鐘后,教師把文章張貼在教室黑板一角,用自己的文章教學生選材、表達。對于學生們的優秀作品或有明顯進步的作品,除了利用下次科學課的時間讀給同學們聽以外,還張貼在科學教室外走廊的櫥窗里進行展示,月底還會把精品文章推薦、張貼在學校的櫥窗里。這些文字記錄著學生們在生活中科學實踐和觀察的點滴故事,是他們成長的見證。一學期下來,每個學生把自己的作品都裝訂成冊,每個孩子都很珍惜,這對他們今后更自覺地學習科學知識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剛開始嘗試時,我們用任教的五年級一個班做實驗。第一次寫的時候,直到十五分鐘結束還有很多學生只寫了幾個字,大部分學生只寫了四、五十個字,能夠通順并流暢表達的孩子微乎其微。很多學生覺得“不知道寫什么”、“不想寫”、“不會寫”。學期末,筆者又做了一項具體的統計,十五分鐘結束時,有2/3以上的學生已經寫完了,一般在150-250字不等,甚至有人超過了300個字,而且表達流暢,其中一半學生能夠準確、生動地寫出來。至于那些沒有寫完的學生,還有一些是因為“想說的太多了,需要帶回家繼續寫”。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實驗中有了明顯的進步。而這樣的收獲并不是利用大塊大塊的時間獲得的,僅僅是每周一次的十五分鐘。事實上,十五分鐘之外,學生也有很多的鍛煉。他們要仔細觀察并學習這一周跟科學有關的知識,閱讀書籍,并進行科學實踐等等,他們要思考什么更值得去學習,他們要在頭腦中刪選許多珍貴的細節,他們還會在讀課外書的時候留心別人是怎樣表達的,并且怎樣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活學活用……
總之,利用“小時間”學習科學知識是對整塊的科學課堂學習的補充,它的提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嘗試。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只有在思想上長期重視利用“小時間”,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