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娟

摘要:學校文化是一所學校得以持久發展的關鍵,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把閱讀作為文化建設的抓手,形成營造氛圍、設置課程、編寫讀本、制定書目等多項閱讀文化建設策略,能有效提升師生的價值品位及精神需求,促進學校文化內涵的發展。
關鍵詞:閱讀;文化建設;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4)04-0065-04
廣泛的閱讀可以開啟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審美品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要創造愛書和尊重書的氣氛,要對書懷有崇敬的感情——學校和教育工作的實質就在于此。”我們力圖通過“新農村小學閱讀文化建設策略研究”,構建學校閱讀文化,實現對師生的閱讀價值引領,使每一位師生都能在閱讀中滿足精神的需要,實現屬于自己的生命成長,進而提升學校的文化內涵,促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多年的研究,我們逐步形成了以下八個“一”的閱讀文化建設策略。
一、一種“好讀書、讀好書”的閱讀氛圍
環境氛圍是一種語言,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獨特的交往方式,它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蘊涵著巨大的潛在的教育意義,起著“潤物細無聲”的獨特作用。[1]因此,我們加強了校園閱讀環境的創設,精心布置校園,努力使校園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濃郁的書香味,讓每一位走進學校的師生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
我們開辟了一條特色“文化長廊”,一面介紹一些名家名作,拓寬學生閱讀視野,一面結合學校“游祖國名山大川,讀中華經典詩文”的主題,對祖國的名山大川作介紹。這樣,不僅美化了校園環境,營造了濃厚的閱讀氛圍,還為學生的閱讀作出了指引。
學校圖書室每學期添置一批圖書,以滿足師生們的閱讀需要,擴大選擇書籍的余地。同時,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的優勢,開辟“特色”版塊,向師生介紹新書、讀書方法等信息,讓濃濃的書香從網絡中悠悠傳出。
在傳統學校圖書室的基礎上,學校還提出了“大圖書館”的概念,構建開放式閱讀場所。校園小亭子、草坪中,放置了閱讀石凳供“陽光閑讀”,每班設立圖書角,供學生課余隨讀。
走廊、樓道張貼的學生書畫作品,古詩詞欣賞;綠化帶中的名人名言、與花草相對應的古詩詞;各樓層走廊墻壁上的讀書名言,“好書推薦”專欄,穿梭在各個年級的“悅讀快車”,開進校園的“無錫市少年兒童流動圖書館”,每個年級各具特色的“閱讀白板”、“班級閱讀園地”等,讓校園洋溢著書香,讓每一位學生走進校園,就置身于讀書的氛圍中,享受書的熏陶。這些物質環境的創設,保證了學生閱讀的時空,提供了豐富的書源,為學生創造了較為理想的閱讀氛圍。
二、一門學生喜歡的特色課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但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很難真正落實這一閱讀要求。怎樣在新課改環境下,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開發校本閱讀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遵循課程開發的規律,在開足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各年級開設了每兩周一課時的閱讀校本課程。學校利用班活動課時間,開展閱讀指導、閱讀賞析、閱讀交流等活動,由熱愛閱讀的班主任或語文教師組織教學,目的在于“培養閱讀興趣,教授閱讀方法,提高閱讀素養”。為確保閱讀指導課程開好、上好,學校提出相關評價要求。每學期初,制定班級閱讀活動計劃,課題組不定期對各班閱讀課教學情況組織聽課、評比。每學期針對班級共讀圖書,開展課外閱讀教學的“一周教研”活動,各年級選派一名教師參加學校教學展示,并集中評課研討。
學校還拓展課程資源,把閱讀作為學科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讓閱讀融入學科綜合教育。開始是語文閱讀的一課帶多課,后來漸漸拓展了科學的研究性閱讀學習,英語的東西方文化比較閱讀、美術的繪本閱讀模仿創作等等。通過課堂內外的整合補充,豐富學習內容;通過交流展示等多種活動,改變學習方式;通過學科知識的聯系,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整合利用校本閱讀課程資源,增加學生對知識價值的體驗。
我們不僅關注學生的閱讀量、閱讀內容,也十分重視閱讀程度。我們根據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進行形成性評價,尤其是通過活動來評價。一般采用“講、展、賽”等形式。“講”即講述,采用讀書匯報會、新書推薦會、佳作欣賞會、人物評論會、心得交流會等形式;“展”即展評,就是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讀書小報、讀書征文等;“賽”即競賽,采用優秀詩文朗誦賽、讀書演講比賽等形式。同時,還關注來自同學、家長方面的評價信息,聽取他們對學生的進步和不足的客觀描述,以及今后的建議與要求。
三、一本行知合一的經典讀物
校本教材的編寫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提供了前提和保障。校本教材應立足于課本,體現時代氣息,很好地銜接課內外的知識,有助于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多途徑地感受語言,感受生活,在課外閱讀這個大花園中流連忘返、樂此不疲。成功的校本教材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我們結合本校作為新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將教輔用書中的《古詩文誦讀》、《親近母語》作為我們的閱讀課程的主要用書。此外,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感情”,結合其推薦篇目,學校組織骨干教師編寫了校本讀本《游祖國名山大川,讀中華經典詩文》。編寫前,我們深入研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對照教學目標精心選取經典的山水主題的詩文,以形成有效的相輔相成的教學體系。編寫中,我們又研究了這些詩詞名作的核心價值,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篇目,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差異,分年級編寫成冊。
如二年級分冊:
四、一份營養豐富的閱讀書目
古今圖書浩如煙海,每個初學者都會遇到一個從何涉足的問題。[2]臺灣作家子敏先生說:“書單子很能刺激讀書欲,很能培養愛書心,常讀書單子的,早晚會成一個愛書人”。基于為學生未來奠基的理念,為正確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激發學生愛書、讀書的熱情,我們參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教科書,精心選擇適合新農村小學各年級學生閱讀的書籍,制定了南星苑小學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其中必讀書目分學期購買,并組織進行班級共讀。如今,這份推薦書目成了學生、家長閱讀選擇過程中的重要輔助工具。
例如,五年級(下學期)推薦書目包含了古今中外影響較大的15部適合新農村小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有《上下五千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原上的小木屋》、《泰戈爾詩選》、《呼蘭河傳》等,其中必讀5部、選讀10部。這些作品中,有流傳很廣、深受好評的中國歷史名著,可以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中國歷史知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獲得深厚純正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熏陶和傳承;有獲得國際大獎的外國小說,能讓學生在閱讀中接觸多元世界文化……閱讀這些作品,既能了解名家名著的主要特色,也能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高文學修養。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茅盾曾這樣評價它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在學完五年級(下冊)教材中的課文《我和祖父的園子》后,向學生推薦同一作者的這本書,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表達的情感,感受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之間的天倫之樂,更能讓學生走進作者內心,全面感受到作品所折射的悲苦人生。
五、一個以校為本的世界讀書日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是國際性的節日,這天又是無錫的解放日。學校以此作為提升學生精神的契機,隆重舉行“讀書節”活動,通過一種莊重的儀式,讓在場的師生感知讀書對生命成長的重大意義。讀書節期間,學校結合實際,制定周密的活動計劃,開展多層次的閱讀活動。如“環境版塊”:進行班級圖書角的完善,學校廊道的布置,宣傳畫、標語的制作;“閱讀版塊”:推薦閱讀書目,并指導閱讀;“活動版塊”:開展講、讀、寫等競賽活動。學校以讀書節系列活動為抓手,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構建師生閱讀交流的平臺,促進師生閱讀活動生動活潑地深入,讓全校師生逐漸養成與好書為伴的習慣,在讀書活動中感知學習的快樂,體驗成長的樂趣,不斷提升閱讀品位,加快學校閱讀文化的建設進程。
六、一場全員參與的讀書沙龍
讀書沙龍是一種閱讀的聚會、交流的平臺,通過讀書沙龍,不同閱讀興趣的人聚在一起,進行自由探討和思想的碰撞,面對面地交流和分享各自的閱讀經驗和成果。它能營造良好的集體閱讀氛圍,促進教師的集體閱讀,有效彌補教師個體閱讀形單影只的缺陷,推動學校閱讀文化的整體和諧發展。
我校堅持每月一場讀書沙龍活動,全校教師興致勃發地聚在一起,分享讀書的快樂,暢談讀書的心得,探討好書的內涵和價值。①校長引領:為激發廣大教師的閱讀興趣,校長贈送優秀書籍,并身先士卒,做讀書第一人。他還常和老師們交流自己的讀書心得,或在教師群里發布一句教育名言,引發教師的思考與討論。校長的讀書帶動了教師讀書的熱情,校長的思考,激發了教師思考的深度,校園形成了良好的讀書和談論教育的氛圍。②同伴共讀:大家圍繞同一本教育專著,進行不同主題的交流討論,如圍繞《第56號教室的奇跡》,展開了“雷夫給我的啟示”、“如何長時間保持工作激情?”等問題的討論。③以寫促讀:“讀書—實踐—反思—創新”是教師成長的一條良性軌跡。讀書能使教師的教學精彩,隨筆寫作是為了記錄精彩與反思不足。為了把隨筆寫精彩,教師們自覺閱讀,使讀書為寫作服務,讀書為教育教學服務,研究思考中不斷產生創新的火花。學校為教師提供了展示平臺——學校網站的“博客頻道”,要求教師每月上傳至少一篇教育教學隨筆,博文的數量和質量納入了教師年終績效考核。
七、一方數字媒體的交流平臺
學校閱讀文化是通過交流、分享、引領所形成的共享的文化。為了向師生提供展示、交流、研討的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整體推進閱讀文化建設,學校充分利用現代化設備,在校園網上建立了教師教育博客,充分發揮教育博客交流、研討的功能,供教師閱讀、交流,同時也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交流搭建了多層次、立體化的平臺。教師們積極建博,定期發表博文,并經常瀏覽學習他人博文,進行點評。截至2013年5月11日,南小博客頻道有注冊用戶154個,撰寫博文1470篇,評論2283句,我們選擇一部分優秀博文印刷成冊。這些博文都是建立在教師平時的閱讀積累和實踐基礎上的,我們在互相閱讀、欣賞中不斷修煉,不斷提升。
八、一套以人為本的閱讀評價體系
建立師生讀書評價考核體系,是推進新農村小學閱讀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在學校閱讀文化建設活動中,學校積極探索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加強對閱讀情況的檢查與考核,建立長效的讀書激勵機制。
評選“讀書之星”。為了激勵學生熱愛閱讀、認真閱讀,促使讀書活動深入開展,每學期開展“讀書之星”的評選。在班級宣傳評選的基礎上,推薦候選人參加學校考評。評選活動不能簡單等同于語文學習能力考核、優秀學生評選,側重于考查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閱讀個性。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背古詩文、必讀書目的內容考核,還參照平時的讀書筆記、教師評價,以書面、口頭等形式進行綜合檢測。
一年一度評選“書香家庭”。把新農村小學閱讀文化建設從校內引向校外,延伸到了每個家庭。學校在2008年12月推出了首批“書香家庭”的評選,向家長印發“南星苑小學親子共讀倡議書”,提出“五個一”的倡議。具體內容為:每周留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每周交流一次讀書心得;每月陪孩子逛一次書店購書;每學期計劃一次外出,讀大自然和社會這兩本“大書”;養成一種勤寫日記的習慣。
學校制定了“南星苑小學書香家庭評選標準”,從家庭“讀書設備”(有書房、書桌、書架,有一定藏書量,每年有新增圖書)、“讀書活動”(堅持寫讀書筆記,經常進行親子共讀)、“家校合作”(配合學校開展各項誦讀活動)、“成效”(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習作能力有所提高,有文章發表等)四方面進行評比。先由家庭自愿申報,提供相關材料,然后由班主任、任課教師和同學共同給予評價,最后學校審核通過,頒發榮譽證書并贈送精美圖書一冊。“書香家庭”的評選帶動了家庭文化的建設,掀起了親子閱讀的熱潮。絕大多數家庭達到了一定的藏書量,家庭學習氛圍濃郁,家長不僅注重孩子閱讀,還能做到“身先垂范”,每天父母與孩子共讀已成了家中固定的美好畫面。
另外,結合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規劃課題“新經典誦讀實驗研究”課題組的要求,我校每年推選教師參加“推動經典十佳人物”的評選。
閱讀文化建設促進了學校濃厚閱讀氛圍的形成,使讀書成為了全體師生的一種習慣,更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大家的心靈得到了浸潤,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與超越。
參考文獻:
[1]項紅專.學校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103.
[2]王余光.中國閱讀文化史論[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239.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