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
摘 要:教學目標是預見的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標準。它與教學目的不同,“教學目的”的主體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目標”的主體是學生學習變化的結果,而不是教師的行為;前者是檢測教師做和沒做的問題,后者是檢測學生會不會做,能不能做的問題。因此,教師應把準課堂教學的目標,并進行有效設計,讓學生每節課都真正有所收獲。
關鍵詞:教學目標;學生;教師;主體;設定
教學目標是整節課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教學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指導并制約著有效課堂教學的開展。只有設計一個好的教學目標,教師教什么和怎么教心中才有一個思路。可見,一個好的教學目標設計就是一節好的課堂的開端,同時,也一個好的課堂教學思路,它貫穿著整節課使其不偏離軌道。那么,怎樣設定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我認為必須把握住三點。
一、必須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的主體對象——學生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為依托的雙邊活動。傳統的教學目標如“指導”“培養”“教育”等詞其實表示的是教師行為而不是學生學習的行為;新課標中的教學目標強調只有學生行為發生了與教學目標規定的相應變化,才能完成教學任務。正如錢夢龍先生所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如,《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目標中有這樣的設計:在課文中找出運用比較寫法的句子,并能說清用“什么”和“什么”來作比較。這樣的教學目標,如果學生在學習中能從文中找出比較寫法的句子,能說出文中用泰山、香山同桂林的山相比較,用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較,就可以讓人看到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后,學生說什么或做什么,說得怎么樣和做得怎么樣,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可以檢測出學生的“會和不會”“能和不能”的學習行為。
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是教學目標的具體實施者,教學目標制訂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教師實施教學活動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優劣。為此,要想制訂并達到預期目標。首先,必須知曉每個學生的現有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興趣、愛好等,在實施目標過程中要采用激勵性的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相應的提高,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其次,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設計教學目標的要求,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要保證教學質量,只有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才能使學生不斷獲得知識與能力的提升,不斷豐富情感、完善人格。
二、必須把教學目標設計得具體而符合課堂實際需要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靈魂,是學生學習的底線,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與學習活動之間的調控器。建立課堂教學的具體目標就要體現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這也是每個老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到的問題。
我們要從三維目標出發設計教學目標,這也完全適應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對教學目標的要求。但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照搬原有程序的現象非常嚴重,設計出的目標模糊、混亂,例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1)學會生字生詞;(2)感悟文章內容,領悟生命的哲理;(3)學習先抑后揚,借物抒懷的寫作手法。從上面設計的目標來看:一方面目標設置過于寬泛,學生難以完成;另一方面行為動詞如“感悟”含義模糊,學生操作起來比較難;有的將它公式化,什么課都可以用,形成了萬能模式。
因此,在實現目標的教學過程中,內容應建立在可操作的基礎上,目標成功與否,達到怎樣的程度,可以通過課堂實踐檢測出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是真正有實際意義的目標。首先,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方向要清晰、主次要分明、聯系要緊密。如用文字太一般或過于抽象概括并不利于實際的課堂操作。根據教學時間安排,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宜過多,一兩個即可。其次,目標表述的內容是集中而細致的,要求學生了解掌握什么、識記理解什么,一看就明了,甚至直接點明什么字和詞、哪個句,什么樣的人、事、物等。教學目標越具體明確,課堂教學時就越容易把握。
三、必須把教學目標當做路標,實現知識點的突破
教學目標既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路標志,又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每個知識點的突破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以平時設計的教案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能力、特點及學情制訂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心中要有一條路;學生明確學什么和怎樣學,按照這條路上一個個路標引導并排除路上障礙前進;這樣在最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預期的學習結果。
每節課目標的確定關系到如何選擇和使用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怎樣學習,除了必須尊重本課教學內容以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使之滿足學生學習的實際。難度要適宜,要讓學生體會到:不上課就沒有收獲。
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講求效益的活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期望達到的目標。”所以,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因此,制訂好全面、具體、適宜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01.
[2]湯書翔.小學教育學.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02.
(作者單位 遼寧省盤錦市大洼縣第三小學)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