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桂蓮
摘 要:家校之間良好的溝通可使家長、教師、學生的關系更和諧,會帶給教師各方面的支持,能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教育環境。
關鍵詞:溝通;家長;教師;教育環境
在學生父母的眼睛里,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而在教師的心目中,學生父母是學生的“第二教師”。學生父母關心:教師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教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好還是壞?教師能幫助孩子學習嗎?孩子喜歡教師嗎?教師能教給孩子所應該知道的東西嗎?教師們關心:學生的家庭環境如何?父母會不會督促學生做作業?父母會不會挑剔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方法?父母會不會對教師期望過高?
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好,父母就會擔憂;如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好,教師就會擔憂。所以,如何處理雙方的關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就變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兩者的和諧發展呢?為了學生健康成長,教師應該主動地和家長溝通。
教師有責任與家長溝通。有些教師在這種溝通中收獲很大,而有些教師則對家長避之唯恐不及。后者認為家長根本不在乎溝通,有的教師認為與家長聯絡只有增添麻煩。然而,與家長良好的溝通會帶給教師各方面的支持。
一、定期溝通
教師可以用書面通知、電話、班刊等方式,定期與家長溝通。這種溝通顯示出教師對家長的尊重,以滿足家長對其子女在學校學習情況的關心。一般家長對這樣的教師都會有較高的評價。教師必須記住,任何形式的溝通都必須簡單明了。教師應了解家長不是像你一樣能了解許多教育的術語,例如,“批判性思維”或“認知水準”,也不清楚一些字句的含義。同時還要避免冗長的句子或長篇大論。總之,教師向家長提供的信息應該是清楚的、簡潔的,而且能抓住重點。
二、明確教師的期待
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應明確表示自己的期待。教師應向家長說明你是怎么教的,學生該怎么做,你怎么評價,你對作業的需求是什么,在家里他們該怎么做。但教師要記住一件事,即家長不希望聽到別人批評他們的孩子。批評孩子的不是,會立即而明顯地疏離教師與家長的關系。所以,教師該做的是多稱贊學生的進步,而只有當師生之間開始新的學習時,再讓家長知道孩子的缺點。
三、會見家長
作為一位教師,不可避免地要會見家長,像例行公事的家庭訪問。有時這種會面會使教師與家長雙方產生焦慮。教師怕的是家長可能會挑剔他的教學方法、處理學生的方式。家長擔心教師會數落孩子的缺點,這豈不是間接指責自己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
1.面見家長的準備
在會見家長時,教師應記住以下幾件事情:(1)熟悉學生的優點與缺點,銘記與心。(2)準備一份精巧的資料夾,封面上有學生的名字。(3)資料夾內有一份摘要,簡述你曾經做過的,以及準備要做的事情。(4)準備一些學生的作業本。(5)對學生的評價,要有一些分數或測驗的依據。
2.與家長會面
一旦做好了準備,教師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會見家長這件事上:(1)設身處地為家長著想,要得體,要有禮。(2)輕松、友善地打招呼。(3)并肩就座,而非面對面的談判姿勢。(4)開始時要多聊些學生的優點,這會使家長安心。(5)引導家長去看資料夾內的學生資料,給一些建議。合適的話也可以看一下測驗或分數。(6)鼓勵家長多說話。多用接納的方法仔細傾聽。不要爭辯或批評,這樣會造成怨氣。對自己的小孩,家長很難客觀地看問題。(7)在會面的過程當中,讓家長了解你希望這個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8)在會面結束時,說明一下你將來的計劃。要熱切期盼家長的支持,感謝家長能和你一起關心這個學生。
3.給家長的忠告
教師給家長的建議要非常小心。教師應該注意,只有在影響到學生學習的事情上才可給予家長忠告。如果學生家長的問題非自己專業能力所及,要轉介給學校其他老師或其他專業人士。例如,假使問到學生在家中的學習,可以建議他們如何去安排避免使孩子分心的閱讀場所,要多和他們談談功課。如果他們問起如何管理在家發生的偏差行為,可以告訴他們你在學校所堅持的原則,例如,課堂常規以及學生做到和沒做到的后果;要大方地與家長溝通等。
學生家長在學生的成長、發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家長的教育方法也直接影響到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和學生的學習。但是大多數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認識并不清楚,作為教師應該向家長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家長一起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教育環境。
(1)讓學生自行學習
學習是學生的根本任務,家長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去學習,提供給孩子學習的機會,提供給孩子學習的材料,輔導孩子的學習。在孩子學習遇到問題時,盡量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應記住,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學習,也不能“強迫”孩子學習。要注意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2)創設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
提供給孩子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環境。并做學生認真學習的榜樣。
(3)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
家長與教師一樣都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和孩子有效地溝通。
(4)有效地處理孩子在學校中出現的問題
孩子進入學校后,人際關系、面臨的問題都日益復雜。父母免不了要經常聽孩子說一些學校中的事情,其中有快樂的信息,如,“媽媽,今天老師表揚我了?!薄皨寢?,我今天作文得了90分?!碑斎挥袝r也會聽到一些苦惱的信息,如,“我討厭學校,我討厭老師?!薄拔覀兊睦蠋熞稽c也不喜歡我們。”“讀書有什么用?”等。另一些孩子放學回家后所發送的是非言語的信息,雖然這些信息不至于讓家長大為緊張,但也會令他們感到困惑:用力甩門、蹦著面孔、不言不語、摔東西、哭泣等。
所有這些語言或非言語的信息都說明一個問題:孩子在學校里有了問題。家長面對這種情形,不要指責孩子,也不要一味地哄孩子。家長應采取“積極聆聽”的方式,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接納孩子的感受,幫助他,鼓勵他自己處理問題。
(5)與教師保持聯系
家長要經常與教師保持聯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和學習情況,與教師交流有關孩子教育問題的看法,并配合教師幫助孩子學習和發展。
家長、教師、學生的關系如何,主要取決于彼此之間的溝通。教師、家長、學生應認識到,作為獨立的人,每個人都有自身獨特的需要。只有彼此接受、彼此理解、彼此尊重,才能使個人的需要得以滿足,才能建立良好的關系。
參考文獻:
邢磊,李偉光.新形勢下如何開好家長會[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07.
(作者單位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職業技術學校)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