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丹 鄭欽玉 徐鑫 劉婷婷
摘要以宜賓市玉和苗族鄉的鄉村旅游開發為例,探討鄉村旅游、生態農業與民俗文化產業的聯動效應,提出玉和苗族鄉鄉村旅游與區域產業協調發展的思路與發展模式,以期推進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開發與區域產業的良性互動與相互促進。
關鍵詞產業聯動;鄉村旅游;民族文化;生態農業;玉和苗族鄉
中圖分類號S18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01-00162-02
基金項目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06BB7327)。
作者簡介方丹(1988- ),女,陜西漢中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生態與可持續發展,Email:cgfdan0820@126.com。*通訊作者,副教授,Email:zqy19606026@sina.com。
收稿日期20131206隨著市場化經濟的深入發展,作為第三產業的新興力量,旅游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并且伴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旅游產業、農業產業、文化產業逐漸顯現出聯合發展的趨勢,多產業之間聯動發展已成為優化產業結構,提升行業競爭力的必要手段[1]。所謂產業聯動,是指在一個區域的產業發展中,借助行政力的推動,不同地區通過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破除要素資源關聯互動的障礙,實現區域內產業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區域產業競爭力的目的,最終實現共贏互利的良性發展。鄉村旅游則是將生態農業觀光、民俗體驗及休閑度假結合的一種新型旅游形式。通過在橫向和縱向上進行產業的集聚與布局,形成“農旅文”三聯動,使鄉村旅游成為帶動地方產業的“動力引擎”。它不僅有利于推動區域內旅游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還有利于提升地方優勢產業的品牌價值,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
1鄉村旅游開發與區域產業聯動的相關性
1.1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產業聯動發展的基礎呂濤、聶銳(2007)對產業聯動的內涵理論及表現形式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產業聯動的基礎是產業關聯,處于同一產業鏈上的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存在大量的物質、信息、資金等方面的交換關系,形成一個價值增值過程,產業聯動能夠在產業之間產生較好的協同效應,提高產業鏈的運作效率[2]。隨著現代產業的發展,產業成為政府和市場兩種機制的有機聯接的切合點。政府政策和市場因素,通過物質流、信息流、資金流和能量流將旅游、農業、文化三大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推進區域經濟整合,提高區域競爭力。
1.1.1政府政策。在鄉村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政府發揮政策引導、氛圍營造和制度監管的作用,確定鄉村旅游的方向,制定農業、民俗文化及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溝通,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1.1.2市場因素。現代人的消費需求已朝著多元化、追求精神層面的方向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和可變性。基于這種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產業的發展正在經歷從產業資源拉動為主向產業聯動方向轉變的變革[3]。文化產業側重于知識性、文化性,旅游業側重于娛樂性、觀賞性,農業相關資源可以提供觀賞和文化價值,三產業優勢互補。“農文旅”的聯合可滿足消費群體的多樣化需求,提高了產品的競爭力和吸引力,擴大市場生存空間,從而實現共贏局面。
1.2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民俗文化產業的聯動關系分析良好的農業資源和當地民俗文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源保障,以及活動內容與場所,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基礎;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農業和旅游業為民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載體,促進民族地區民俗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鄉村旅游的發展為農業的發展帶來了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深入挖掘傳統農業文化,能夠豐富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開發的內容。同時,鄉村旅游的發展也有助于促進鄉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地區村容村貌的改善,有助于加快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4]。
2基于產業聯動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
2.1研究區概況玉和苗族鄉地處宜賓市珙縣南部,位于縣城1小時經濟圈,川云公路穿鄉而過,而且是連接珙縣其他鄉鎮的樞紐站,交通便利。全鄉轄青龍村、隘口村、楊家村和鳳凰社區4個行政村,其中苗族人口1 904,占全鄉人口總數的34%,是典型的苗漢聚居的少數民族地區。境內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48%;平均海拔900 m以上,年平均溫度15 ℃左右;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年降雨量1 200 mm以上。玉和苗族鄉屬獨特的高山氣候,夏季宜人涼爽,冬季高山雪景,分外妖燒。玉和苗族鄉現種植有高山茶樹400 hm2,黃金梨100 hm2,蠶桑120 hm2,山區特色無公害蔬菜200 hm2。另外,玉和苗族鄉還盛產三塔菌、土生烏骨雞、老臘肉、竹筍等農家野味。玉和苗族鄉民風淳樸,苗文化氛圍濃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婚娶、節慶、喪葬等民族文化,尤重禮儀,如客人來訪時必著盛裝等。
2.2發展思路以鄉村旅游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成為一種有效途徑[5]。基于產業聯動理論,著力開發以苗族文化旅游為主線,以休閑農業體驗為重要支撐,利用特色旅游產品吸引游客,為其提供集農業觀光、文化體驗、避暑度假、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新型旅游服務。注重生態環境和少數民族文化保護,重視當地農民的參與性和自我發展能力,逐步有序地進行開發。
在開發模式上,采取“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農民”的模式進行開發。政府主導,宏觀調控和總體規劃、協調整合資源和基礎設施的建設,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公司負責投資、開發和經營管理,以及市場的宣傳與促銷;農村旅游協會負責在公司與農戶之間協調,并組織和規范農戶的經營活動;農戶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營造“苗族文化”氛圍,進行綜合開發。在開發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和原始村落風貌的保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注重苗族文化的挖掘和發揚,為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文化支撐。
2.3玉和苗族鄉旅游功能分區旅游開發依托苗族傳統文化,以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重要支撐,規劃區主要劃分為生態農業觀光區、苗族風情體驗區、小峽谷運動休閑娛樂帶功能區,配套進行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將玉和苗族鄉開發成為集農業觀光、文化體驗、休閑娛樂、健身養生、避暑消夏為一體的旅游勝地。
2.3.1生態農業觀光區。通過連片化發展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經濟作物,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玩,為游客提供新鮮健康的綠色農產品,而且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在玉和苗族鄉規劃生態農業觀光項目,分為高山生態采茶園、千畝黃金梨觀光園、果桑采摘示范基地、特色瓜果蔬菜采摘區4個子項目。
(1)高山生態茶園。在玉和苗族鄉打造“萬畝茶海”,充分考慮到鄉村旅游的開發,在生產布局、道路交通等設計上有計劃地進行美觀美化,盡量實行連片化發展,增加生態茶園的觀賞價值。同時,致力于開發苗嶺茶產品以及茶文化,開展采茶藝術文化節,讓人們體驗采茶的樂趣和意義,采摘的茶葉可以作為特色旅游商品進行出售,也可以開發出系列旅游紀念品,帶來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2)千畝黃金梨園。依托數千畝黃金梨園,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把梨園景區打造成觀光、體驗、休閑的目的地。主要在“春賞花”“秋嘗果”這兩個項目上做文章,例如開展梨花節、攝影大賽、采摘節、品美食等系列活動。游客在欣賞梨園的美麗風光之外,可以參與這些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增強了旅游的趣味性;還可以果樹認領的方式,讓都市人們體驗親身種植、管理并收獲果實的勞動喜悅。
(3)果桑采摘示范基地。重點改建果桑200 hm2,傳統的桑樹是以采葉養蠶,不結桑果或結果較小,經濟效益較低,不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將傳統桑樹通過嫁接的方式改良為經濟效益和觀賞價值均較高的果桑品種。在果桑成熟的時期,可以向游客介紹果桑的種植技術,并由游客自由采摘、品嘗新鮮的水果,為游客提供親身體驗農事勞動的場地。
(4)特色瓜果蔬菜采摘區。規劃以蔬菜專業合作社為依托,以蔬菜基地向四周輻射發展高山蔬菜以及反季節蔬菜,充分利用冬閑地進行各種蔬菜種植,擴大規模。參照網絡農場模式,讓游客真正體驗“偷菜”的樂趣,獲得的農產品就近在“農家樂”進行加工,也可帶回家食用,品嘗勞動的成果。
2.3.2苗族風情體驗園。處理好民族文化的保護和鄉村旅游開發的關系,實行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傳承和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6]。針對玉和苗族鄉濃郁的民族文化,開發包括苗鄉隘口牌坊古建筑、苗文化體驗和休閑度假的苗族風情體驗園區,讓游客深入到苗族人們當中,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1)隘口牌坊。位于玉和苗族鄉隘口村,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乃清代謝正業奉皇命為其母何慈惠修建的“貞潔牌坊”。雖飽經160余年風雨剝蝕,仍保存完整,素有“川南第一坊”之美稱[7]。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將石坊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坊竣嚴矗立,氣勢雄偉,古樸典雅,蔚為壯觀,在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重點對隘口牌坊進行保護與開發,以生動的故事講述傳統文化。
(2)苗文化體驗區。在鳳凰村苗族居民集中的地區修建苗族風情體驗區,鼓勵當地居民修建具有苗族風情的“農家樂”、原始苗寨。從建筑風格、飲食、住宿等方面按照原始苗族的傳統建設,從多方面展現苗鄉的民族文化;根據不同季節變換,策劃形式多樣、參與性較強的娛樂活動,如當地比較隆重的“苗年”“蘆笙節”“花山節”等傳統文化節慶活動,歌曲表演、婚俗表演、篝火晚會等。在風情體驗園內,成立一支苗族婚俗表演隊,表演苗族婚俗的全部過程,游客可以參與苗族婚俗表演:由游客伴新郎與苗族姑娘結婚表演,如接傘、掀蓋頭、喝交杯酒、吃和氣飯、跳蘆笙舞等活動項目。讓游客在娛樂的同時了解苗族獨特的民族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
(3)度假旅游區。玉和苗族鄉海拔較高,夏季涼爽,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境內有五同溪綿延不絕,有山有水的自然生態環境特別適合人們居住、休養身心。可以將鳳凰村苗族風情居民住宅作為避暑度假、周末小長假休閑度假的房屋出租,修建商務會議中心、棋牌娛樂室等,形成“住苗寨、吃苗飯、品苗文化”的新型旅游體驗。
2.3.3石門村小峽谷運動休閑帶。境內五同溝經過數千萬年構造運動的地質演變以及多年來流水作用對它的下切侵蝕,已經由一條水流河溝變成了一條深切幽深的峽谷,相對高度達三四百米。峽谷兩邊懸崖峭壁、巖溶洞穴、森林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