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
【摘要】變革教學方式,是努力提高學科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需要。新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學力,對提高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關鍵詞】教學方式 創新研究 提高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046-01
一位偉人提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缺乏獨創能力,就難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教育創新是以培養受教育者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研究,使教學方式更加異彩紛呈,讓學科教學因創新而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問題提出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但由于一部分教師對學科教學方式的理解和操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差,從目前的狀況看,其有效性并不高。那么,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研究,基于新的《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努力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應以改進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為本,方能實現。因此,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深化學科教學改革,使學生身心素質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與提高。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創新,成為具有科學素質,又具有人文精神和責任感的人。學科教育方式的創新。是培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培養創新性學力的需要。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使他們生動、主動、健康、活潑地發展。變革教學方式,適時的提出,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研究原則
1.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是課堂教學過程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要以教材為媒介,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以教學目標為指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教學方式創新,帶動學生的學習方式創新。
2.主導性原則
“主導性”是以教師為主導,要充分體現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思想,創新性的教學方式,運用新穎的教學手段,指導學法,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自主性原則
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基礎的新型教學方式,使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
4.趣味性原則
教師采取良好的教學方式和激活教學的手段,使學生在樂趣中學習、學得輕松、愉快、新穎、有趣。
5.創造性原則
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創造性地設計一些教法,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學會”為“會學”,終生受益。
三、研究策略
1.理論指導策略
學科教學方式的創新研究以素質教育理論和課程改革理論為指導。我們在研究中要少走彎路。必須學習、理解、領會相關的理論知識。學習教育教學相關理論,學習國內、省內教育刊物刊登的相關信息和經驗,用科學理論指導自身實踐,做到“通百家之變,成一家之言”,以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總結、提升、形成自己富有個性的理論或見解。
2.重點突破策略
針對當前學科教學方式的實際問題,要抓住重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從學科教學方式的改革入手進行創新實踐研究,力求在研究中解決實際問題,總結出教學方式的創新思路和成果。
3.推陳出新策略
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推陳出新,做到“四新”:一是新的教學觀。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感情態度與價值觀”三者的統一。二是新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主體學習者,是知識探究者,是經驗體驗者。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其次,要尊重學生的創造與選擇。三是新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教會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四是新的角色。教師是學生的朋友,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課堂應充滿活力,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開放教學策略
沒有個性的張揚,便沒有創造的活力。只有當學生處在一種充分開放、滿足心理和知識方面的需求,學生才能收獲創造的成功。因此,要為學生創設開放性學習環境,鼓勵課內外,校內外打破界限的開放性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四、學科教學方式的實施與分析
1.開放的課堂教學組織方式
(1)教學內容的開放。開放的教學內容,就是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憑借,通過處理、調整和組合,把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引入課堂,使學生學得生動、有趣。
(2)教學過程的開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突出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教學的真正“主角”。因此,一要做到教師的講解少一點“包解”,留給學生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體驗發現的快樂,品嘗成功的喜悅。二要做到教師的點撥少一點“包辦”,讓學生自己去探求知識。三要做到教師的概括少一點“包攬”,讓學生去總結規律,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現代教育理論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不要急于去“包解”,要讓學生去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感悟知識的真實內涵。
(3)教學環境的開放。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的墻上貼有三句話:“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三句話極富哲理。教學環境的開放,能讓學生走出課堂,學到鮮活的、有用的知識。
(4)課外活動的開放。學科教學不要滿足于課堂,要向課外延伸,教師要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設計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以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的發展。
2.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是當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普遍采用的教學方式,經過研究與實踐,我們認為小組合作學習的討論形式一般采用以下幾種:
(1)補充式。由小組長指定學生發言,其他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糾正、補充、完善答案,再由組長歸納。
(2)辯論式。由小組長負責,學生依次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見解,并說明理由、根據。經過爭論、說明、接納,由小組長統一意見。
(3)探討式。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探討問題。
(4)組際合作式。同組同學意見無法統一,組與組之間可以合作,共同討論,互相補充,互相修改。
3.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1)評價主體多元化
在創新性課堂教學中,建立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的“雙主體”的評價機制,對課堂學習活動、學習效果、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進行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充分發揮“雙主體評價的作用,極大地激發起學生的熱情。
(2)評價方法多樣化
對小學生學習質量狀況進行評價,應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可以通過評比、訪談、測試、參與活動等多樣化的評價方法。評價宗旨是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在轉變教學觀念,變革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