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
【摘要】合作學習被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但實際教學中有不少課堂的合作學習只停留在形式上,實效性不高。為了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教師必須在深入鉆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上,對合作學習的學習環境、機制建立、有效引導以及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等方面進行充分、科學、精心的預設。
【關鍵詞】小學數學 合作學習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1-0150-01
當前,合作學習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數學課堂之中。合作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完善自我認識、實現資源整合的過程,是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的過程,是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才能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才能使學生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總結。
一、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初期,由于學生年齡小,雖然在小組內他們學習興致很高。但不懂得合作,在小組合作學習時常出現學生自己說自己的,只有說,沒有聽,或者只顧自己玩,不與他人合作的現象。為了避免這一現象,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我就給他們提前分好工。如學生討論萬以內數的讀法時(中間有0和末尾有0的讀法),先要求小組長讓組內成員每人讀一遍,看誰讀得對,然后小組長也就是4號負責按老師的提示和要求,組織本組同學積極討論;2號負責具體的操作說明;1號負責讀;3號成果匯報,負責向全班匯報本組的自學成果。每個學生明確了自己的責任,各盡其責,就會在小組內積極開展學習。
還有,當一個學生回答時,其他學生卻不能認真傾聽,而是一直舉著手,或干脆和幾個同學講小話,以致難以聽清發言學生的講話內容。對此,我對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培養:一是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積極大膽發言,能把自己的探索、發現,清楚的用語言表達出來,在組內交流;二是學會認真傾聽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從別人的發言中學到知識、方法,養成一人發言,組內其他成員認真傾聽的好習慣;三是學會質疑、反駁,能聽出與別人的相同點、不同點,能夠把別人的錯誤或者不恰當處以自己的方式說出來。
二、構建學生合作學習的環境
“以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灌輸,客觀上造成了一種沉悶、壓抑的合作環境。“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注重的是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教師出示問題后提出明確的要求:“將一張5角的人民幣兌換成角幣,可以怎么換?在小組內試著換一換,或者與別的小組進行兌換,用你們的方式記錄下兌換的方法。”由于將這個問題的解決放在了小組之內,所以每個學生都有了參與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被完全激發出來,每一個學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在短短三分鐘左右的合作過程中,幾乎所有小組都出現了三種兌換方法,課后檢測同類題目的正確率超過85%。在這樣的小組學習過程中,創設了流暢、和諧、默契、尊重、信任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感受和參與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三、合作學習的有效設計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于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作用,能夠讓學生在合作中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增強。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下兩點:
1.抓重點、難點內容,巧妙設計合作內容,將需要發揮小組集體智慧解決的問題作為合作學習的內容。
2.領會編寫意圖,挖掘教材內涵。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較好地設計出合作活動,選擇有價值的合作學習探究的內容。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計算”時,教材讓學生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進行實驗。教師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更多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供學生選擇,先觀察并猜想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再引導學生將圓柱形容器裝滿水倒入圓錐,可以倒三次;將圓錐形容器裝滿水倒入圓柱,也要三次才能倒滿,體會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不但掌握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更重視“等底等高”這一前提條件,驗證了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圓錐的體積=底面積×高÷3。
四、注意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機制建立及有效引導
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建立機制。 首先,合作學習的任務要有利于小組內的學生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完成相關學習任務的同時,認識到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所在小組的其他同伴的學習負責,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例如,先用3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一擺,再在小組里交流從正面、側面看到的圖形,說說各有幾種不同的擺法。學生按要求用3個完全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不同的幾何體,對這一學習任務的評價指向小組整體所能想到的不同擺法,而不是每個個體與眾不同的思維成果。所以,必須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讓每個成員都感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整個小組的學習結果。學生不僅要為本小組的活動獻計獻策,同時也要努力使小組內的其他同學理解并認可自己的想法。這樣,小組成員之間就易于形成一種積極的相互依賴的關系,使每個學生都認識到自身的努力對小組整體的榮譽和成功有責任。 其次,這樣的學習任務還要便于落實小組內每個成員的個體責任。例如,教學“觀察物體”時,教師讓每個小組分別準備一個“愛心箱”,要求學生按順序依次觀察“愛心箱”的正面,并提醒“一個同學觀察時,其他同學要注意他的觀察方法對不對,并提供必要的幫助”,這是指導學生落實小組成員個體責任的有效措施之一。 2.適時引導。 我們所面對的是學習能力還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長的小學生,如果沒有有效的指導,很難能有效整合各種觀點。因此,在學生合作時,教師要及時全面巡視,發現學生合作交流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如:畫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①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增加后,各是多少厘米?先算一算,再畫一畫。②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幾分之幾?比較上面兩題的計算結果,你有什么發現? 我是這樣教學的: (1)解決問題。 學生先獨立嘗試再在組內交流匯報,發現如果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增加,那么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多少?(2)延伸思考。 學生在上面發現的基礎上,延伸思考得出了以下幾種不同的結果:如果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增加2,那么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多少?如果長方形的長增加2和寬增加3,那么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多少?如果長方形的長增加3和寬增加2,那么現在長方形的面積是原來的多少? (3)反思提升。 師:那么,不同的結論跟增加的分率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關系呢?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能快速而準確地計算出這一結論呢? 師:實際上,這跟我們以前學過的整數、小數乘法中兩個因數的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是一致的。想一想,怎樣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里的變化規律?
上述案例中提出一個有挑戰性的供學生探索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但學生的探究淺嘗輒止,無法深入。教師把握好啟發的時機,適時參與學習活動,通過提示、點撥,引導學生發現規律:“如果一個因數乘a,另一個因數乘b,則它們的乘積乘ab。”這樣保證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也說明學生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有效引領。
五、合作學習前應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
合作學習是建立在個體需要合作基礎上的,在個體解決某個數學問題遇到障礙,苦思而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課為了追求合作氣氛,或是一味追求求異思維,教師呈現問題情境后,不留給學生片刻思考的時間,就立刻宣布“下面開始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如教學“圓的周長”時,在學生認識了圓的周長之后,就產生迫切地想知道圓的周長究竟怎樣求的這樣一種心理需求,這時進行合作學習更顯得有必要。即便這樣教師也不要立刻就宣布“開始合作學習”,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然后依據自己的想法動手操作或交流意見,這樣學生合作學習才有明確的目標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