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君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發育期,這一階段是人生發展的奠基時期,此時打下的教育基礎,將影響每個學生的一生。可以說,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小學生成長為跨世紀人才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節。可見對中小學生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我國小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近幾年,國內有關小學生心理衛生方面的許多調查都表明,在小學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者,其比例在10%~20%。其中,有部分學生心理偏常,表現在學習上的冷熱病、驕傲情緒、考試中的焦慮心理;品行上的說謊、嫉妒、沖動、攻擊性行為等;人格障礙上的任性、偏執、抑郁、自卑、孤僻等;人際交往中的羞怯心理、猜疑心理、不合群等。學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些弊端使學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寬容,從而產生了羞愧、自卑、不思進取、委屈、失望、說謊、無助、失落、對老師疏遠、逆反心理等心理現象。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事情”,它們造成了我們看不見的傷害卻是更深的傷害─—心理傷害,破壞了兒童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原因分析
造成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學習壓力、社會影響、家庭環境和教師的教育方法等方面。
1.家庭影響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和家長的條件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見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難得不到幫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勵,使孩子有種“壓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雙親離異,嚴重摧殘了孩子的心靈。更有些“問題家庭”家長本身品德低劣,作風不正,對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2.學校教育不當
由于種種原因,學校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
3.社會影響
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甚大。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時期,尤其從小學五六年級到初中這一階段的年齡,正是學生的“過渡時期”,國外稱之為“危險年齡”。這時期青少年身高體重迅速增長。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因而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這應當引起家長和老師足夠的重視。
三、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全面推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應堅持以人為本,科學有效原則,分層次、多形式、動態發展開展教育。以人為本就是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實際狀況,增強教育的個體性、多元化和人文關懷,有教無類,真正理解學生。因此,我們要針對小學生心理特征的利與弊,采用有效的相應措施,塑造小學生的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條很好的渠道,是向學生傳授心理學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同時加強教師學習,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同時應對學校進行整體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學方法,融洽師生關系,創設一個使學生心情愉快的學習生活環境。
2.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
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努力做到家校結合,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一個民主和諧的環境。
3.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結合小學學校的具體特點,靈活創新地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源于學生的主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當采取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等多種方法,把小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能促進小學生人格健康發展的內容等融入各種活動之中,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提高心理素質,掌握心理調節的方法和技能。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將有助于小學生心理潛能的發揮和身心的全面發展,有助于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有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其最終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質。
(作者單位 山東省膠州市張應小學)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