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貴州省丹寨縣為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引導和鼓勵廣大農民入企務工撈“薪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合作經營分“股金”,努力打造“三金”類農民。傳統的以純農業收入為主的收入模式逐漸被“三金”所打破,“三金”成為該縣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入企務工撈“薪金”
丹寨縣在興仁鎮籌資實施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按照“示范園、核心區、拓展區、輻射區”的“一園三區”的戰略思路,以園區興農、園區強農、園區富農為目標,積極探索山區農業跨越發展的路子,在引導當地農民走產業發展的路上正從“要我發展”走向“我要發展”。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成功引進了昶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廣東粵禽等7家“農”字名優企業落戶丹寨,并在丹寨承租“拋荒”土地發展核桃、食藥用菌、茶葉、太子參、蛋雞等高效農業,使流轉土地既實現“房東經濟、流轉經濟、勞務經濟”,又使土地流轉“轉”出了真金白銀。當地農民將土地流轉后,“洗腳上岸”到企業務工,務工農民年人均撈“薪金”達12000元以上。
通過合作社整合、大戶帶動、基地引領的方式擴大產業規模,為當地農民搭建發展產業、就業增收的平臺。丹寨縣提高農民素質,對31056名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轉移培訓,打工收入0.89億元。
流轉土地收“租金”
丹寨縣采取“開發商前3年按照每年每畝租金70元付給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戶,三年后按照入股分成農戶占20%、企業或承包大戶占80%”的“3+2+8”的模式流轉土地,使“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東,收益靠分成、打工賺工資”,企業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在提高土地產出和農民獲取“薪金、租金、股金”上做足文章。
興仁鎮中營村村民劉志霞算了這樣一筆賬:原先辛辛苦苦一年,滿打滿算凈賺不到1600元?,F在將土地租給公司,自己不用下地干活就賺租金3000元,在公司上班,每年還有工資收入3萬元錢。像劉志霞這樣既當“地主”,又當“藍領”的農戶,全縣就有3000多戶。
“3+2+8”的土地流轉模式一問世,成為商家搶灘登陸的“聚寶盆”。2012年7月,貴州省恒道丹林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丹寨龍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進駐丹寨縣興仁鎮,聯手打造資源再利用、再循環,無污染物外排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入駐企業先后注資4960萬元,有償租賃流轉土地8368畝,整地4500畝,新建采穗園圃130畝、育苗大棚22個及配套基礎設施4936畝、完成藍莓種植4000畝、種植茶葉2萬畝、完成圈舍建設8萬平方米、中藥材種植5000畝。
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的成功建設,實現了“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農民增收”。園區建成后,預計全年可實現產值3.5億元,帶動就業5000人,輻射帶動農戶3000余戶,農民增收3200元。
合伙經營分“股金”
依托丹寨縣良好的氣候條件、優質的土壤資源,企業與農戶聯合經營茶葉、藍莓、黑毛豬、中藥材、蔬菜等優質高效產業,企業通過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技術培訓以及信息咨詢、銷售服務,壯大了產業發展,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雙贏”目的。
農村土地的合理流轉,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向高效行業合理流動。龍泉鎮卡拉村將土地流轉收取租金、股金后,積極發展“庭院經濟”,該村125戶中,有98戶、250人常年從事鳥籠工藝產品加工,日產鳥籠200—300個,戶均年收入1.5—2.5萬元,占總收入的93.5%。
目前,全縣流轉土地1.2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86個,其中新增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41家,村民除了按照土地流轉的20%的股份收取“股金”外,還就地就近就業取得收入500多萬元。
(貴州省丹寨縣財政局陳貴旭、韋潔萍供稿)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