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初融,大地回春,內蒙古巴林左旗隆昌鎮老燒鍋村村民在度過一個團圓、喜慶的春節后,村里的青壯年勞力再次背起行囊外出務工。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些年輕人是帶著喜悅高高興興地走的。
長途汽車站里,剛剛當上爸爸的青年小李拍著媳婦的肩膀說:“媳婦,放心吧,等到秋收我就回來。我在城里當電焊工每月能掙四五千塊錢,等秋收我回來幫你,到時候咱就能買上小汽車了,帶著你和孩子回娘家。”
“放心吧,家里的莊稼有我和媽呢,孩子有媽給帶著,那100多畝地我能弄好,現在全村要搞膜下滴灌了,村里都統一施肥澆水了,我一個人能忙過來,到時候你就等著咱家的甜菜豐收吧。”
說起來話長了,小李這兩年在外打工,媳婦也是在工地上認識的。以前交通不便,村里又沒有什么資源,鄉親們都過著緊巴巴的生活。每年春節一過,村里的青壯年都陸陸續續出去打工了,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一下子變得冷冷清清。這兩年,巴林左旗大力推廣土地治理和節水灌溉,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和節水增糧行動項目,許多坡地澆上水了,同時還節省了大量人力。看著村里有些人開始承包土地擴大種植規模,小李的心里也癢癢的,于是動員妻子先承包了50畝地種甜菜,等到收秋的時候還真是效益可觀,媳婦一個人種地的收入都快趕上自己一年的打工收入了。于是兩口子又商量著承包了100畝土地種植甜菜,小李出外打工賺錢,媳婦在家種地,等到秋收后不但能把以前欠下的債務還上,而且還能有一大部分盈余。一想到這兒,兩口子心里就美滋滋的。
巴林左旗隆昌鎮距林東鎮35公里,有農牧民住戶1070戶,4227口人,總耕地面積1.63萬畝。2012年被列入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建設萬畝高標準農田膜下滴灌示范項目,涉及老燒鍋村、敖包山等2個行政村,共完成投入項目資金1266萬元。隨著項目的實施,傳統的種植方式、灌溉方式被徹底顛覆了,大面積推廣的膜下滴灌技術正在掀起當地農業的變革,群眾的種植觀念、種植技術有了新的變化。
到了8月初,綠油油的甜菜長勢喜人,玉米棒子均勻結實大又壯,放眼望去,滿眼都是豐收的景象,這片多年被荒棄了的土地,如今成了鄉親們發家致富的寶地。
來到田地里,小李的媳婦給大伙介紹:“這次高標準農田膜下滴灌技術,就是鋪膜、播種、鋪滴管帶機械化一次完成,每畝300元左右的投入,而且土壤不板結,顆粒不破壞,也不長草,節省了勞力費、機械費,種植成本大大降低,種植收益明顯增加。比如一塊地,建一口機電井就行了,井房內連好出水栓,出水栓上接好分水管,分水管上再接好毛管(指滴灌帶),每一壟一根毛管,再蓋上膜就成了。一眼機井可控制300—400畝地,每個出水栓可控制50—80畝,只要一開閘,地里的每一棵苗可以同時喝到水。就連施肥,也是在井房里的施肥罐來完成。現在只怕咱地少不夠澆的,這幾百畝地,一兩個人就能澆上。”
以前一個人管理20、30畝地都很費勁,現在一個人可以完全管理300、400畝。說起高標準農田膜下滴灌的好處,小李的媳婦深有感觸:“有了這個新技術,我們澆地省時省水省勞力。村里人都知道以前澆一畝地最少得出動一個人,用一天的時間。現在300、400畝地,只要1個人就行了,而且,澆地的人還不用下地,不用一鋤一鎬,定好時間開閘合閘就可以了。以前一畝地一年澆3遍水,現在澆5遍水比過去澆3遍水的用水量還要少,過去大水漫灌費水費電費人力,現在膜下滴灌,行間距之間不過水,雖然澆得次數多,但比過去省水省電多了。”村民小李在一旁補充道:因為投工投勞少,再加上種植作物大行無灌溉水分,雜草長不出來,很多人家種進去以后直到收割才去地里。這樣被解放出的大量勞動力,就可以外出打工,從事二、三產業,可以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農業革命,起到了省水、省時、省勞力,提高了機械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經濟效益的“三省三提高”的效果,達到了“增產、節本、增收”的目的。
事實證明,技術革新促生態優化,采用膜下滴灌,杜絕了大面積土壤浸泡,抑制了鹽堿復返,節約的大量水資源,可以用來澆灌沙漠荒地、種草種樹,徹底改變自然和農業的生態環境。同時,促進了農民生活方式改變。滴灌帶來勞動強度的降低、規模化的擴大、機械化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農村的勞力都能成為灌溉管理的操作人員,連上了歲數的人都可以看管井房了。2012年,全旗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使項目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項目區實施高標準農田示范項目面積2萬畝,實施節水增糧行動項目面積1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項目區糧食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2012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糧食總產量增加600萬公斤,項目區農牧民純收入額新增560萬元。
如今,在巴林左旗一聽說有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群眾都爭先恐后地搶著爭取項目,因為膜下滴灌使家里的婦女和老人都變成了勞動力,家里的青壯年勞力可以放心地出外打工創收,一里一外,加快了農民致富奔小康夢想的實現。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