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在進口國外低價大豆的沖擊下,我國大豆生產步履維艱。盡快有效提升我國大豆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已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一大嚴峻課題。
在“中國優質大豆之鄉” 黑龍江省海倫市和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示范縣賓縣,一條“項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的大豆產業化發展之路已初步成型,成為提高大豆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及國際競爭力,緩解供銷矛盾,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也為解決國產大豆“行路難”問題提供了樣本。
一、海倫市、賓縣大豆種植基地情況
黑龍江省海倫市位于黑龍江省中部,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大豆生產基地。隨著大豆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加工企業的迅速崛起,海倫市把大豆新技術推廣工作作為實現大豆產業發展的首要工作,堅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建設高標準大豆新技術試驗、示范園區,打造大豆生產優質高效技術樣板,不斷提高大豆生產基地建設水平,帶動全市大豆產業的發展。2006年,海倫市大豆種植面積191萬畝,總產26.8萬噸。2013大豆種植面積僅90萬畝,總產仍超過26萬噸。
海倫大豆改良項目經世行和國家農發辦批準,總投資為1751萬元。項目區種植大豆2000畝,2007年平均畝產175.5公斤,較常規生產田畝增產24.7公斤,增產17.6%,畝增收93.86元。2009年平均畝產172公斤,較常規生產田畝增產30.1公斤,增產20.7%,畝增收108.36元。項目區內農戶每畝年均凈收入與項目區外農戶每畝年均凈收入比達到462:321。
賓縣是全國產糧大縣500強之一,耕地面積243萬畝。大豆播種面積87萬畝,產量13.5萬噸,其中A級豆(高油、高蛋白大豆)播種面積55萬畝,產量9.1萬噸,是全國的“大豆之鄉”,國家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示范縣之一。
黑龍江省賓縣大豆改良項目經世行和國家農發辦批準,總投資為1738.37萬元,項目區大豆良種繁育面積達到2000畝,項目區內農戶每畝年均凈收入與項目區外農戶每畝年均凈收入比達到375∶330。
二、兩地大豆產業發展模式及存在問題
(一)發展模式。海倫市、賓縣建設的大豆種植基地是我國第一批按產業化經營模式建成的優質大豆良種擴繁基地,其發展模式以種業公司為龍頭,以科技示范戶為基礎,以東北農業大學和哈爾濱禾豐農業高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為科技依托,由基地農戶組成農民協會,通過推行訂單農業的經營方式,采取“項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生產經營機制,并保持長期穩定,以確保加快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應用。項目的實施可為黑龍江省乃至全國優質大豆生產向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高效化方向發展提供優質種源和成熟技術。
1.以項目扶持為切入點。通過項目扶持穩定大豆種植面積,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機械裝備投入,提升標準化水平,提高主產區大豆綜合生產能力,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度,改善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以建立高蛋白專用大豆產業化示范基地為切入點,突破現有產業瓶頸,提高國產大豆市場競爭力,緩解大豆進口壓力,增加農民收益。
2.以科技支撐為依托對象。為豆農提供優質大豆原種及全程技術服務。由技術依托單位和種業公司的專家、技術人員組成技術服務團,對農戶進行技術培訓,采用面對面講課、座談交流、播放電教片、現場指導、典型科技示范戶介紹經驗等方式,提高培訓質量。同時,充分發揮計算機寬帶網絡技術,利用國家“863”計劃支持的大豆智能化專家系統,給農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3.以原料基地為載體。以標準化生產基地為載體,推廣專業化、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區域化生產,解決各市縣大豆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生產與混種混收問題。
4.以龍頭企業為運營中樞。龍頭企業負責整個項目的運營工作,包括產品檢驗、引進推廣先進的栽培技術、組織培訓等。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服務、統一回收,統一加工,并以訂單的形式回收大豆原種、良種,通過精選、包衣等工藝制成符合國家標準的大豆原種及良種,向輻射區出售,公司通過銷售原種及良種獲利,以保證公司的運營。
5.以農民合作組織為實施單元。在該項目運行中,農民合作社主要負責落實種植計劃、生產計劃、安排培訓計劃、組織大豆生產和產品收購、銷售等活動;代表農戶同種業公司簽訂種子購銷合同;協調技術依托單位和種業公司對農戶進行技術服務等事宜。項目所建的灌溉井及附屬設備、農防林、砂石路等田間工程和購置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歸農民協會所有,并由其負責使用和管護工作,同時組建農機服務隊對農戶進行服務。農民協會在選擇農戶入基地時,可優先考慮吸收婦女、貧困戶等弱勢群體,使他們在項目建設中獲得利益。
總的來看,以“項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產業化項目扶持模式實現了項目區大豆產業的統一組織管理,大豆專一品種、規模化經營,提高了大豆生產的產業化程度和集約化管理水平,并通過項目扶持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拉長、增粗了產業產品鏈條。在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下,農戶發展生產的資金問題得以緩解,農民的經營規模擴大,技術水平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抵御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顯著增強。
(二)存在問題。
1.大豆產銷鏈條脫節,導致成本上升。黑龍江省地處內陸,而大豆需求地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受地理環境限制,黑龍江省大豆產品絕大部分通過鐵路運輸。鐵路運輸不光成本高、損耗大,而且由于運輸資源有限,存在不能及時出運、滯后到達等問題,無法保證企業的生產需要。同時,黑龍江省的大型大豆種植基地相隔較遠,比較分散,直接采購費用較高。由于存在運輸瓶頸,大豆加工企業紛紛選擇在沿海地區建廠,大量使用進口大豆直接加工,嚴重影響了黑龍江省大豆產業安全。
2.大豆加工鏈較短,產品附加值低。大豆加工鏈是整個產業鏈中最為重要的部分,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同時也是使農產品增值的主要過程。雖然項目區大豆加工業已經開始向生產規模化、產業結構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但是大部分企業還是主要生產大豆初級制成品,即使能夠進行大豆深加工的企業,也由于技術、工藝掌握程度不同,加工品深度、精度不夠,限制了產業鏈的延伸。在黑龍江省大豆深加工企業中,蛋白制品企業占大多數,采用的多是濃縮、分離蛋白技術,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已可以充分運用蛋白改性等技術生產出各種專用性、功能性較強的高附加值大豆制品。總體而言,我國大豆深加工技術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
3.大豆流通環節效率低下。流通環節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接關系到生產者的切身利益。項目主產區大豆流通環節較多、效率低下,使加工企業原料成本升高。從國儲收購來看,由于價格穩定、收購數量多,使農民傾向于將大豆賣給國儲,容易形成“擠售”現象,讓農民承擔額外的交易費用。因此,大部分農民選擇將大豆賣給糧販,糧販再轉手賣給經紀人,最后經紀人賣給加工企業,流通環節多,無形中增加了運輸成本。對加工企業來說,原料成本包括基礎收購費用、短途運輸及二次倒運費用、場地儲存費用,還有其他人力物力支出,這些費用加起來,每收購一噸大豆需承擔超出基礎收購價80元左右的間接費用。而沿海一些大豆加工企業直接購買進口大豆,每噸大豆從購買到進入車間,除支付購買費用,只需30元左右的其他費用。原料成本的差異降低了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對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分不利。
4.產業鏈各環節信息不暢,交易費用增加。
產業鏈管理的最大特點是通過鏈條上的所有節點主體的緊密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將影響交易有效進行的因素推向鏈條之外,從而達到鏈條上所有節點主體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產業鏈各環節之間能否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交換,就成為提高產業鏈整體運行效率的關鍵。從項目區大豆產業實際情況來看,由于產業鏈各環節信息交流還不夠通暢,生產者對消費者的需求狀況缺乏了解,妨礙其合理安排種植,由于不能充分掌握市場價格信息,也影響了對收益情況的判斷,進而影響實際大豆供給量。對加工企業來說,不能明確生產者具體生產狀況,對原料數量和來源無法把握,對其制定加工計劃,科學地安排生產十分不利。
三、促進大豆產業化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大豆產業組織化程度,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黑龍江省大豆產業鏈各環節松散、聯系不夠緊密,產業組織化程度較低。可以通過大豆產業協會等組織,從相關主體的實際利益出發,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使大豆產業在種植、加工、運銷、進出口等環節形成合力,將會對整個產業的發展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大豆加工技術水平。黑龍江省具備大力發展大豆加工業的優勢,包括大豆高蛋白的品質優勢、非轉基因的品種優勢、數量優勢,強大的科研支撐。因此,企業應該堅持大豆精深加工、功能性產品開發的發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設立專門的大豆產品研發部門,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依托科研機構,整合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和企業自身的優勢,形成完整的大豆深加工技術體系,延長大豆產業鏈,獲得更多的產品增值,從而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大豆加工企業收益偏低的現狀。
(三)提高流通效率,降低銷售成本。解決黑龍江省大豆流通效率低下的現狀,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加工企業產區就地收購、集中運輸,不僅可降低運輸費用,也會更好地滿足企業原料需求。二是國儲可以在大豆主產地設立多個收購點,實行統一價格、分批收購,縮短農戶運輸和排隊等待收購的時間,充分保障豆農利益。
(四)加強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在大豆產業鏈條中,信息起到聯系各環節的關鍵作用,是雙方能否進行公平合理交易的基礎,同時也對產業鏈整體的組織績效有顯著影響。建立健全大豆電子信息系統,提供準確實時更新的大豆價格、產銷狀況,合理預測需求趨勢,為生產者和加工企業進行下一步安排提供依據。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世行項目處)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