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根據《水土保持法》規定,近日,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水利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印發了《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財綜[2014]8號,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的出臺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領域的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于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一、《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制定的背景
良好的水土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和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實現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和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保障。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稟賦不足、生態環境脆弱,資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水土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開辦生產建設項目或者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大規模擾動地表,必然破壞地貌植被和水土保持設施,引起水土保持功能的損失或喪失,造成水土流失,惡化生態環境。
水土保持補償是以保護水土資源、維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根據水土保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建設和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等,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調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相關各方之間利益關系的一種補償方式。建立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要求生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依法交納水土保持補償費,一方面是由建設者承擔因生產建設活動給全社會增加的生態成本,對生產建設期間降低或損失的水土保持功能進行補償,保證區域水土保持功能總體上不降低、水土流失狀況總體上不惡化,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生產建設單位或者個人進一步約束生產建設行為,減少對水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國家高度重視水土保持補償制度建立工作。1993年,國務院頒布的《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損壞水土保持設施的,應當給予補償,為建立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奠定了法律依據。根據這一規定,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在制定的水土保持法省級實施辦法中,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做出了進一步的規定,出臺了省級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就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征收主體、對象、范圍、標準及使用等做出了具體規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制度。從2001年開始,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將水土保持補償費納入“全國性及中央部門和單位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目錄”。進入新世紀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對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高度重視并多次提出明確要求,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明確提出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的要求。
水土保持補償費制度實施20年來,各地逐步形成了成熟作法并積累了較豐富的管理經驗,得到了社會各界、尤其是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的認同,在促進水土保持功能面積占補平衡,增強生產建設單位、個人水土保持意識,減少土地征占、地表擾動和植被破壞,減少生產建設過程中的水土流失,保護土壤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但是,由于沒有全國統一的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使用管理辦法,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管理辦法在費種名稱、征收主體、征收程序、資金使用等方面差異較大,存在補償制度不完善、執行效率較低、水土保持補償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工作正常推進和水土流失預防治理工作的開展。
2011年3月1日施行的新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條規定,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生產建設項目或者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應當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專項用于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同時明確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收取使用管理辦法。
《辦法》的制定出臺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領域的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對于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有效控制人為水土流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二、《辦法》的重點內容
《辦法》共六章、三十一條,主要對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征收、繳庫、使用管理等做了具體規定,核心是將水土保持補償明確為功能補償,重大突破是明確了礦產資源生產期從量計征補償費和補償費要按1∶9進行中央分成的要求。
《辦法》明確,水土保持補償費是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損害水土保持設施和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功能的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征收并專項用于水土流失預防治理的資金,納入政府性基金管理,專項用于水土流失預防保護、監督管理、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
《辦法》指出,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生產建設項目或者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損壞水土保持設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復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其他生產建設活動包括取土、挖砂、采石(不含河道采砂),燒制磚、瓦、瓷、石灰,排放廢棄土、石、渣等。
《辦法》規定,水土保持補償費由縣級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權限負責征收。其中,由水利部審批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保持補償費由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地省(區、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征收;生產建設項目跨省(區、市)的,由生產建設項目涉及區域各相關省(區、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分別征收。從事其他生產建設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繳納的水土保持補償費,由生產建設活動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征收。
《辦法》明確,開辦一般性生產建設項目的,按照征占用土地面積計征水土保持補償費;開采礦產資源的,在建設期按照征占地土地面積計征,在開采期,石油、天然氣以外的礦產資源按照礦產資源開采量計征,石油、天然氣按油(氣)井占地面積每年計征。
《辦法》強調,縣級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征收的水土保持補償費,按照1∶9的比例分別上繳中央和地方國庫。地方各級政府之間水土保持補償費的分配比例,由各省(區、市)財政部門商水行政主管部門確定。
《辦法》規定,各級財政、水利部門應當嚴格按規定使用水土保持補償費,確保專款專用,嚴禁擅自減免水土保持補償費或者改變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范圍、對象和標準。
三、抓好《辦法》的貫徹落實工作
(一)抓緊開展省級具體實施辦法的制定工作
《辦法》明確要求各省(區、市)根據《辦法》制定具體實施辦法。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水土流失狀況各有不同,各省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以《辦法》出臺為契機,主動加強對財政、發改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在全國辦法和標準的總體框架下,結合本地實際,集中精力、盡快啟動省級具體實施辦法的制定工作,確保補償費制度落到實處。
(二)進一步規范補償費的征收使用管理
地方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辦法》的規定和程序,強化補償費的征收使用管理。要及時公開公示補償費的征收依據、標準、程序等,按要求編制年度補償費支出預算,做到征收到位、使用規范、管理有序,確保專款專用,為促進水土保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資金支持。
(三)積極做好《辦法》的宣傳貫徹
各地要把宣傳貫徹《辦法》作為水土保持法三周年宣傳活動的重點內容,切實抓好學習培訓工作,使水土保持干部職工全面領會和準確把握《辦法》的精神實質和程序要求,熟練掌握和運用《辦法》條款,切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面向相關行業廣泛宣傳《辦法》的內容和規定,通過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有效促進生產建設單位優化設計、改進施工或生產工藝,最大限度地控制人為水土流失、減少對水土保持設施和地貌植被的損壞,走出一條“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水土保持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