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主流金融學理論,在不考慮紅利稅與交易費用情況下,一元紅利與一元市值并沒有什么差異,投資者隨時可通過賣出股票自己制造“紅利”,上市公司分紅與不分紅,不會影響投資者的利益。如果考慮到紅利稅的存在,上市公司分紅甚至會減少股東利益。那么,投資者包括一些學者強烈呼吁分紅、成熟市場上市公司也慷慨分紅,難道這些人或上市公司決策者都是傻子?
逐漸崛起的行為金融學“期望理論”對此的解釋似乎比較到位:投資者習慣于將其資產組合放入不同的意識賬戶,包括應對資產價格下跌的意識賬戶(持有現金等)和應對資產價格上漲的意識賬戶(持有股票等);受情緒等影響的投資者并非主流金融學框架下的完全理性人,他們將資產劃入不同的意識賬戶,有利于提高自控能力,一些投資者的自控標準就是“消費紅利、絕不動用資本利得”。這意味著,中小股東閑散資金不多,如果上市公司不分紅,他們擔心一旦拋股自制紅利,就可能決策失誤導致遺憾。
因而,A股強制上市公司分紅對中小股東意義重大。首先,一些散戶甚至傾囊而出買入股票,其生活安排顯然有賴于股票紅利的發放,上市公司定期發放紅利,有利于散戶生活平穩渡過。其次,散戶低吸高拋獲取投機差價的概率遠比大額投資者要低,有了紅利發放的預期,中小投資者就會減少在市場追漲殺跌投機炒作的頻率,可以降低投機風險,而大股東等也就少了在二級市場投機套利的對象,有利于大小股東利益目標趨同。其三,強制性分紅使得上市公司內部人掌握的資產減少,“隧道挖掘”可以盜取到的利益也會減少。其四,有些公司通過業績造假和再融資來混日子,上市公司不分紅或少分紅,再融資時卻獅子大張口;按時發放的現金紅利被稱為公司經營的測謊儀,通過強制分紅也可讓這部分財務造假者盡早露出原形,避免更多的散戶上當受騙。
上市公司分紅對公司本身也有巨大意義。美國上市公司派現分紅甚至需付出15%紅利稅成本,但多數優質公司仍選擇派現,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投資者難以了解上市公司真相,公司通過紅利政策可以向市場傳遞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宣傳,保持較為穩定的紅利支付率的公司更易受追捧。另外,上市公司今后也可能要持續再融資,有求于投資者,之前的慷慨分紅將會讓投資者信心倍增,從而主動參與融資。
基于市場人士對上市公司是否應該強制分紅的爭論,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資本市場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工作的意見》(國九條),提出研究建立“以股代息”制度。所謂以股代息計劃(SDS計劃),實質上是股票分紅和現金分紅相結合的分紅計劃,它充分尊重投資者意愿,將收取現金或股票的選擇權賦予投資者,投資者可根據自身的投資或現金流需求,決定將利潤轉為股票投資或提現。“以股代息”本質上是一種再融資,因此公司股價無需除權。
“以股代息”可一定程度中和強制分紅的理念沖突,通過現金分紅和紅股的組合效應,那些希望獲得現金紅利的投資者可得其所愿,那些愿意長期投資的投資者則能得到公司更多的股份;企業不需要拿出全部的股利用于現金分紅,滿足了企業的持續經營需求。但是,以股代息只能算是上市公司分紅方面的一種技巧,強制上市公司分紅的意識或許依然不能減弱。目前上市公司將是否分紅歸于公司自治范疇,很多上市公司缺乏回報股東尤其是公眾股東理念,或許不會提出任何分紅方案,沒有分紅方案,“以股代息”也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根本沒有用武之地。
最近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也存在類似問題。比如其中規定,上市公司董事會應按照公司不同發展階段提出差異化的現金分紅政策,包括“公司發展階段屬成熟期且無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80%;公司發展階段屬成熟期且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40%;公司發展階段屬成長期且有重大資金支出安排的,進行利潤分配時,現金分紅在本次利潤分配中所占比例最低應達到20%”。但這樣的規定對上市公司基本沒有什么約束力,因為上市公司當年總分紅到底是多少,沒有強制性規定。
股市應該是個投資市場,它與賭場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上市公司源源不斷為參與市場游戲各方提供現金流,從而不至于讓這個游戲陷入零和或負和游戲局面。A股市場總體依然是圈錢市場,當前階段需要借鑒之前南美等國股市曾經強制上市公司分紅的經驗,大力推行強制分紅制度。當然,回購也應視為分紅手段,且這種方式更有利于股東利益、更應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