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企業眼中,印度市場潛力巨大,但與歐美、非洲等市場相比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不少歐美企業已經成功進入這一特殊市場,中國企業通過何種模式進入才是理想選擇?
印度投資熱
盡管經濟衰退顧慮和主權債務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不確定性持續,并在某種程度上使長期投資躑躅不前,印度的固有優勢及其應對宏觀經濟挑戰的復原能力仍令投資者充滿向往。
印度的人口紅利對其投資吸引力有重要的影響。到2035年,印度人口將達15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約65%,將成為全球最大人力資源庫。印度是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之一,甚至到2025年,人口平均年齡也僅為25歲。而且印度是世界第三大科技人力資源國,有大量年輕和優秀的人力資源。英語勞動力和民主政權使印度對制造商極富吸引力。
新興中產階級、成本競爭力和龐大人才庫等驅動因素為印度國內市場帶來巨大潛力,長期展望的內需增長模式是吸引外資的催化劑。
印度經濟也正與世界經濟快速融合。歷經近二十年經濟改革,印度經濟自由化進程的連續性及其國內對經濟變革必要性的共識將該國帶入增長軌道。其行業政策為機構和個人投資決策提供了較高的自由度,外國投資者發現這里充滿商機。
迄今為止,印度已經吸引了大量外資企業前往進行長期投資,諸如阿聯酋國家航空公司阿提哈德航空收購印度捷特航空公司24%股權,美國零售巨頭沃爾瑪與印度巴蒂集團成立合資公司,英國帝亞吉歐斥資約20億美元收購印度聯合酒業53.4%股權等。
機遇與挑戰
當前,印度正處于進入下一個增長周期的過渡階段,制造業或將在本輪經濟增長中發揮主導作用。印度作為服務外包目的地世界排名領先,同時正迅速成為諸多外國公司的制造基地。印度政府即將出臺的“新國家制造政策”將專注于在2022年前將制造業在GDP中的占比從15%提升至25%,預計這一舉措將進一步提高該國制造業的活躍性。多數研究報告認為,到202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三大制造業目的地之一。
但印度制造業一直被基礎設施建設“拖后腿”。印度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在2012—2017年期間將撥款1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是第十一個“五年計劃”5000億美元投資規模的兩倍。印度政府希望這項投資的大部分來自私營部門,要么來自國內私人企業,要么來自外資企業。事實上,印度規劃委員會已經發表聲明,鑒于中國有很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經驗,其目前正與中國及中資企業合作,以滿足印度國內對基礎設施的需求。由于印度本土企業不能滿足這一需求,中資企業在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技術輸出和投資是最受歡迎的。這是中國企業投資印度的機遇所在。
但同時,挑戰并存。多年來,中國已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印貿易總額達750億美元。截至2013年至3月31日(印度財政年度為每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中國對印貿易順差已高達390億美元。這表明印度對中國產品的接納程度正日益增長。然而,由于擔心中資企業銷售增長,印度政府已通過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關稅來保護印度制造商。此舉與盧比貶值共同作用,使中國產品進口成本增加,從而在印度市場缺乏吸引力。
過去八個多月中,印度盧比貶值超過20%,全球制造商采取激進的本地化策略,旨在利用印度貨幣貶值來增加在其他地區的銷售。受到其他在印跨國公司的啟發,中資企業目前也開始考慮在印度建立生產制造基地。
并購還是建廠
現在的問題是:中資企業在印度投資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到底是新建工廠(綠地項目),還是收購印度現有公司的股份(并購重組)?兩種模式各有優缺點,選擇并不容易。雖然這兩種路徑通常都能完成企業將業務擴展到外國新市場的目標,企業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總有很多原因。
如果沒有合適的境外收購目標,企業可能會選擇綠地投資。在能夠獲得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條件下,這種模式是有利的。在印度,各級政府均有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或其它優惠提供,以提升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吸引力。
如果企業正尋求進入的市場中已經有較為不錯的本土企業,且其全球競爭對手也有意在此施展拳腳,選擇通過收購當地企業進入市場可能較為有利。在這種情況下,若要很快取得較大市場份額,綠地投資可能相對緩慢。
在市場進入壁壘較高的情況下,企業更傾向于選擇并購方式。收購一家本土企業簡化了很多繁瑣的細節問題。例如,收購來的企業已經有自己的人力資源(勞工和管理層),能夠使收購方免去招聘和培訓員工的工作。
此外,被收購企業可能已經有了一個好的品牌和其他無形資產,能夠確保該收購方擁有良好的客戶基礎。收購當地企業也可以使母公司(收購方)更加容易獲得印度本土融資渠道,因為可以規避官僚主義帶來的繁文縟節。最后,如果一個外國市場正處于或接近飽和點,收購一個現有的公司可能是唯一可行的方式。
過去十年中,許多中資企業進入印度。然而,這些企業在印投資的結果因其當初選擇的市場進入戰略而不盡相同。總體而言,大部分制造型企業選擇以綠地方案進入印度市場,收效都不怎么理想。一家領先商用車制造企業的經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公司兩年前在印度獲得了土地,但項目至今尚未成型。原因是,在印投資綠地項目要面對土地征用、環境許可、多級監管架構及復雜審批程序、勞工等問題。以土地征用來說,這是在印度建立制造基地的第一個障礙,印度大部分土地為私有,鑒于此,取得土地本身是一項艱辛的工作。
中材國際投資印度的模式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印度是單個國家中除中國以外最大的水泥市場,最近五年水泥需求量和產能持續增加,其市場需求長期看好。作為全球水泥工程市場份額占有率最高的中資企業,中材國際將印度作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必須拓展的市場。但印度水泥工程技術裝備市場自身特殊性,如EPC模式接受程度低、關稅稅率較高、對國外工作人員輸入有嚴格限定等,導致中材國際通過傳統業務模式拓展印度市場效果欠佳。借鑒業內其他領先企業的經驗,中材國際后來通過對印度水泥工程相關企業的控股權并購,整個過程(從SPA談判到盡職調查和股權交割)歷時不到半年,以最快的速度和較低的成本,實現對印度市場的有效對接。當然,作為并購項目,要實現預期目標,最為關鍵的雙方協同效應的發揮、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各自優勢的互補,依然需要時間和努力。
攜手當地伙伴
進入印度市場,中資企業需要考慮的首要因素之一,是如何確保在一個陌生的市場獲取經濟效益。當地合作伙伴通常能夠為這一訴求提供支持,尤其是在應對印度社會環境固有挑戰等方面,為中資企業提供便利;而中資企業則可以通過股權投資和提供技術支持,與當地合作伙伴共謀發展。
當地合作伙伴還能為中資企業帶來其在特定行業的工作知識和業務經驗,以及對該行業和領域的政府管理條例和市場規則的理解和認識,并與中央政府、所在邦和地方政府保持互動,以滿足要求獲得項目所需的各種許可和牌照。更重要的是,中資企業能夠以最小的財務成本和投資風險在印度獲得現成品牌。若中資企業愿意通過投資支持本土企業發展業務,則擬與之合作的印度公司在上述任一方面有所擅長都可以確保項目的成功。
印度市場對雄心勃勃的中資企業無疑充滿機會。很多中資企業感覺到,印度經濟與10—15年前的中國經濟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國內取得成功的中資企業也可以期待在印度再次復制成功。然而,正如我們看到的,印度市場一方面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充滿挑戰。如果不采用恰當的戰略來應對這些挑戰,可能導致巨大損失。中資企業在決定拓展印度市場前,應從已有案例中吸取經驗教訓,這對其從未來印度經濟增長中實現獲利最大化不無裨益。
蔣中文系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董事會秘書;Santosh Pai系印度D.H.律師事務所常駐北京合伙人;李勤系中國中材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