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2月2日,柳鋼股份公告稱董事梁景理涉嫌嚴重違紀被立案調查,梁同時是柳鋼股份控股股東柳鋼集團的董事長、黨委書記。
柳鋼集團在柳鋼股份的持股比例達82.51%,不難想見,梁景理雖然名義上只是柳鋼股份的董事,很可能實際話語權超越股份公司董事長。引人注目的是,柳鋼股份是聘任獨立董事最多的A股公司之一,獨董人數達8位之多。獨董“成群”但未能“看住”一個“董事長”,確實值得深思。
“一支筆”與一股獨大
柳鋼股份作為廣西省內唯一大型鋼鐵企業,經濟效益在全國鋼鐵行業屬于中游水平。據其2013年度業績快報公告,在全行業陷入持續低迷、不斷惡化的背景下,2013年公司營業總收入雖略有下降,但營業利潤、利潤總額、歸屬于上市公司的凈利潤以及基本每股收益,較上年度均有較大幅度升高。但資本市場并不買賬,公司股價2014年1月20日跌至1.93元,跌破每股凈資產。這恐怕與梁景理被查的消息不無關系。
梁景理“出事”到現在,其被調查的原因仍未披露。熟悉他的人也對其褒貶不一,但梁作為“公司一支筆”的專斷作風,還是時有耳聞的。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梁景理這位柳鋼集團一把手,在控股80%以上(最高時控股98.86%)的柳鋼股份中擔任一般的董事,在該公司的治理結構中究竟發揮怎樣的實際作用,但按照公司法的基本原理,其代表柳鋼集團,以柳鋼股份控股大股東的身份,居于絕對控制的地位,是在情理之中的。因為,股份公司的持股數額及其比例,在公司章程并無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是與其表決權構成正相關關系的;而公司股東大會決議分為普通決議和特別決議,前者只要有1/2以上表決權股東同意即可通過,后者同意股東的比例上升到2/3即66.7%,也遠遠低于82%。
即使是白手起家的新設公司,這樣的股權結構也決定了一股獨大的公司治理結構,何況柳鋼股份這樣的國企改制公司?由于路徑依賴或者思維習慣的原因,必然會殘存著舊體制下的國有企業中一把手說了算的痕跡。股權如此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只能是名義上的公司,實際上難免會沿襲原來國有企業的治理機制,其股東大會通常會形同虛設,其董事會和監事會往往由唯一大股東控制。獨立董事的人選當然也不例外。
按照柳鋼股份的公司章程,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單獨或者合并持有上市公司已發行股份1%以上的股東可以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并經股東大會選舉決定。查閱2006年12月31日以來柳鋼股份股東的持股比例,除了柳鋼集團一股獨大外,曾有股權基金短期最多持有1.57%,但股權基金通常為代持股份且為財務投資,一般不參與持股公司的經營管理特別是人事安排,其他股東持股比例最多為0.5%,達不到推舉獨立董事的持股條件。
如此一來,柳鋼集團成為唯一有條件推舉獨董人選的股東,而經其控制的董事會、監事會推舉獨董人選,也很難違背唯一大股東的意志。這樣的獨立董事產生機制,雖然在形式上符合證監會有關獨董的任職條件,但實際結果卻是由被推舉人監督推舉人選派的其他董事,其監督效果可想而知。
“豪華獨董團”高薪失語
在柳鋼股份公司治理結構的格局之下,我們發現,該公司第三屆至任期未滿的第五屆董事會構成中,獨董的比例高于證監會“指導意見”所規定的三分之一要求。董事會總人數為15人,但獨董的人數為8人,占一半以上。不僅是A股上市公司中聘請獨董最多的公司之一,獨董占董事會成員的比例恐怕也是名列前茅的。
對比鋼鐵行業的其他企業,寶鋼股份董事會總人數一度有9人,獨董3名,2013年才又新增一名獨董;武鋼股份董事會總人數11人,獨董4人;A+H股上市的鞍鋼股份董事會也是9人,獨董4名。同業上市公司無論是董事會規模還是獨董數量上都遠遠低于柳鋼股份。
國內外先后有諸多獨董與其任職公司業績相關關系的實證研究,迄今尚無足夠的數據證實獨董制度以及選聘人數或者比例與公司業績之間有無正相關關系。上市公司治理效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影響因素很多。監管部門倡導引入獨立董事制度,理論上是能夠與其他機制一起發揮綜合作用,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但實際效果如何,還要看各個公司的具體情況以及所選聘人員的構成、素養和負責程度。
從柳鋼股份獨董人選看,大體上有政府在任或者退休官員、教學研究人員、行業專家、會計師和律師,且行業專家居多,這與其他公司并無明顯差異。但柳鋼股份的獨董年度津貼高達25.7萬元,要知道,其公司董事長一年薪酬不過43.9萬,總經理一年45.6萬。在規模和績效不占優勢的情況下,柳鋼股份的獨董津貼明顯高于武鋼股份的5萬元和鞍鋼股份的9萬元,甚至比寶鋼股份的23.3萬元還要高出一截,而寶鋼股份的總經理年度薪酬為150.8萬,董事長不在上市公司領取報酬。
更讓人遺憾的是,高津貼并未換來獨董的勤勉盡責。從柳鋼股份獨董投票時幾乎沒有棄權票和反對票的情況看,其真正發揮的作用很有限。特別是在2012年度,柳鋼股份曾出現財務報告遺漏8000余萬元存貨的烏龍事件,這不單單是該公司管理粗放所能解釋的,審計委員會成員不說失職,其工作認真程度至少值得懷疑。而控股股東一把手、柳鋼股份董事梁景理涉嫌嚴重違紀被有關部門立案調查,公司董事會內部不僅毫不知情,而且一點反應也沒有,也讓人難以理解。
在鋼鐵這個不太景氣的行業,柳鋼一年花費200多萬用于獨董津貼開支,而且起不到應有的監督作用,我們不能毫無依據地推斷其中有利益輸送的嫌疑,但是否值得,是值得反思的。
同樣,不能說柳鋼股份的獨董無功受祿,畢竟他們為公司的治理以及業績提升貢獻了不少的心力,但這也可能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因為從其他鋼鐵企業的治理架構看,大可不必選任15位董事和8位獨董。很多公司為了減少獨董人數,不得不先壓縮董事會規模,再考慮聘任最低限度的獨董,柳鋼股份連續三屆保持豪華的獨董陣容,并非一種理性選擇。
對上負責的體制文化之痛
根據國際慣例尤其是獨立董事制度發源地美國的實踐經驗,上市公司獨董的功能定位大體有戰略咨詢、專業指導和強化內控等三大項,后者無疑為重中之重。原因很簡單,以美國為代表的英美法系國家公司不設監事會,而內部非獨立董事之間的關系過于密切,難以發揮法定的相互監督義務,外部獨立董事自然就擔當起這樣的角色。
柳鋼股份董事梁景理被調查,如果獨董歸位盡責,可否避免這樣的事情?那也不一定。
我國《公司法》所規定的公司董事信義義務或者誠信義務中,具體分為勤勉注意義務和忠實義務,后者暫且不論,前者主要通過參加董事會會議并行使表決權加以落實,上市公司全體董事對簽署的文件,通過的議案真實、完整、合法負有個別和連帶的保證責任,并就公司執行有效議案造成的損失承擔推定過錯責任。
但外部獨立董事與內部非獨立執行董事又有不同,除了參加董事會并行使表決權之外,并不擔當公司的任何其他職務或者負責執行任何事務,否則就難以保證其獨立性,其本身也不能稱為獨立董事了。證監會有關獨立董事職責的規定,也主要針對關聯交易、聘用或解聘會計師事務所、提議召開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聘請外部審計機構和咨詢機構、股東表決權征集等方面賦予特別權利。現行規定雖然也要求獨立董事應當對上市公司重大事項發表獨立意見,其中和董事有關的主要有提名、任免董事,決定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等,但在實踐中往往是先由公司自己擬出方案再交由獨立董事集體討論后發表意見,實際監督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
不光是柳鋼股份,2013年上市公司頻發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董監事或者公司高管被調查事件,個中原因很多,有些因政商關系處理不當,有些涉嫌違規交易、利益輸送。獨立董事在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或董監事、公司高管的行為失范上,雖然依法應當起到監督作用,但實際上收效甚微,難能發揮監督作用。為什么?
目前,我國有關獨立董事制度的規范仍不具體細致,因國務院具體辦法尚未出臺,本身還有很多有待改進的地方,如獨立董事制度與監事會制度并列,有機構重疊的嫌疑;獨立董事法定比例也應提高;其權限最好要落到實處,等等。但關鍵還是整個社會法制環境存在問題。我國實際上仍然處在從關系社會向法制社會過渡時期,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遠未杜絕,考慮概率因素,違法成本遠小于違法收益。梁景理也有可能因觸犯刑法被調查,其身兼數職、權傾一方、不時違規甚至違法犯罪,公司、其他董事恐怕不會一點兒蛛絲馬跡察覺不到,但在一個對上負責的體制文化下,假如其行為并不過火,其他人犯上難以撼動其地位或者改變其行為,因為其去留并不是由公司治理機制自主選擇,而是由上級黨委、行政任命。這樣的體制不改變,梁景理事件也許難以絕跡,公司董事之間的監督義務繼續形同虛設,獨立董事無論如何修煉“內功”,其功效均難以有效發揮出來。
作者系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