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宣懷參與創辦的中國第一家“公司”的輪船招商局,其創辦與體制演變,其官督與商辦之爭,其董事會與主管部門的對抗,盛宣懷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所作出的選擇,對于理解“公司”融入中國傳統體制或說中國傳統文化如何適應現代公司制度——特別是其中的艱難與沖突,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盛氏帝國的基石
盛宣懷(1844—1916)生于江蘇一個官紳家庭,三次舉人考試失敗后,放棄了科舉之路。
1870年,盛宣懷進入李鴻章的幕府,很快成為后者經濟事務代理人。李鴻章是洋務運動主導人物,盛宣懷是其洋務企業事務的主要施行者。李鴻章因甲午戰敗倒臺后,盛宣懷已積累了一定政治勢力,同時得到了另一位洋務運動主導人物張之洞的支持,使其能夠繼續活躍于晚清的政治和經濟舞臺。
作為輪船招商局的督辦,雖沒有天津海關道和郵傳部尚書那樣高的官級,也沒有鐵路公司、電報局督辦那么重要的政治地位,但輪船招商局是盛宣懷政治影響力的來源之一,更是他諸多其他事業領域的主要資金來源,可謂是盛氏帝國的基石。
1872年,李鴻章讓朱其昂和盛宣懷為計劃中的輪船招商局起草了章程。1873年到1878年,盛宣懷一直擔任會辦(督辦或主辦的副手)。1879年盛宣懷被委任為天津河間署理兵備道,離開了輪船招商局。1881年,盛宣懷開始大規模購買輪船招商局股票,為入主作準備。
1884年,李鴻章委任盛宣懷為輪船招商局督辦(就是主辦,因盛看重其官員身份,堅持被稱作督辦)。由于有官職在身,并于1892年升任天津海關道,盛宣懷任職督辦的1885年到1902年,在上海主管日常業務的是變換不定的會辦。這些會辦也擁有官銜,由李鴻章根據盛宣懷的推薦任命,如同今日的國企高管要有行政級別并由組織部門任命一樣。
盛宣懷出任督辦后,制訂了新章程,禁止大股東擔任分局商董,除非他們是能力和財力都有保證的人。還命令公司的官員和雇員,包括各分局的商董,都不準接受薪俸和紅利之外的其他報酬,禁止為私人目的借用公司資金,且在他們任職期間,不能接受別的雇傭。但效果有限,裙帶關系形成了復雜的貪腐網絡,兩套賬冊現象普遍。盡管如此,1885年到1902年是輪船招商局作為官督商辦企業的鼎盛時期。
1902年盛宣懷因父親去世回家守孝,袁世凱的親信出任了督辦。
號稱中國第一家公司的輪船招商局,作為公司注冊,是盛宣懷在失去了通過官僚身份所具掌控權后,才作出的一種選擇。
1907年2月,盛宣懷組織召開了一個江浙股東大會,決定請求農工商部根據1904年頒發的大清公司律規定將輪船招商局作為商辦企業注冊。3月,在袁世凱任命的代理總辦徐潤的努力下,南派股東會議同意參加注冊。但在袁世凱1907年9月離開直隸總督的位置后,盛宣懷可以通過徐潤的繼任者行使自己對輪船招商局的控制權時,他又選擇了保持官督商辦體制。
在盛宣懷是督辦或者能夠控制該職務任者時,他就更希望保持管督商辦體制,否則就會成為完全商辦的支持者。他相信,作為該局的最大股東,他可以操縱這一商辦公司的董事會,并通過董事會來操縱公司的經營。
董事會對抗郵傳部
1909年4月,輪船招商局轉歸郵傳部管轄、再次面對失去控制力危險時,盛宣懷才開始真正站在股東角度,帶領股東抗議,選擇將公司注冊。31位股東聯合致電郵傳部,要求設立由股東選舉產生的董事會。8月,股東會選出了9人的董事會,盛宣懷當選董事會會長。
股東們起草了新章程。郵傳部接受了章程,是對商辦的重大讓步,但官督的性質還是保留了。郵傳部保留委派官員擔任正總辦、副總辦和會辦的權力,并指定公司以稟文形式向郵傳部匯報重要事項。
大清公司律明確規定公司以董事局為綱領,無論應辦應商各事宜,總辦或總司理人悉宜秉承于董事局;總辦或總司理人、司事人等均由董事局選派,如有不勝任及舞弊者,由董事局開除,其薪水酬勞等項均由董事局酌定。郵傳部成為了公司律在輪船招商局得到落實的障礙。
董事會和總辦會辦開始對抗。迫于郵傳部壓力,盛宣懷起初表示不能就任董事和董事會會長,理由是與其郵傳部職務沖突。盛宣懷1908年被委任為郵傳部右侍郎,但一直沒有實際到任。股東們繼續請愿,并訴諸于公司律第44條規定,“附股人不論官職大小,或署己名或以官階署名,與無職之附股人,均只認為股東一律看待,其應得余利暨議決之權以及各項利益,與他股東一律均沾,無稍立異”。郵傳部最后同意盛宣懷出任董事會會長。
1910年6月,第二屆股東年會召開。選舉一位總理和兩位協理來執掌領導權,以壓倒性多數選舉盛宣懷為總理,公司前首腦、郵傳部左侍郎楊士琦和李鴻章的孫子李國杰為協理。但郵傳部拒不批準,并指責董事會的行為觸犯了公司章程。郵傳部聲稱,將輪船招商局歸郵傳部管轄的上諭,規定不準改變其原先在北洋大臣管轄之下的組織機構。盛、楊和李被迫辭職。
實際上輪船商局已脫離了李鴻章設定的模式。李鴻章1891年規定的輪船招商局模式是“三(官)員三(商)董”聯合管理。可1910年,公司最高職位的6人中,官、商比例是5:1。8月,盛宣懷開始實際擔任郵傳部右侍郎。董事們再次向郵傳部請愿,抱怨官方委派在公司管理中占優勢造成管理失誤,郵傳部答復批準“三員三董”模式,并同意取消兩名會辦的局員地位。
1911年3月召開了第三次股東年會。這次會議使董事會的權力進一步正式化。9人董事會被稱為“議事董事”,船舶、運輸和財務三個部門的頭被稱為“辦事董事”,由股東推選的兩位監察人被稱為“查賬董事”。新修訂章程又向董事會成為權力中心邁出重要一步。輪船招商局作為私人的商辦企業注冊,郵傳部可以委任兩名官員(一名專司監察、一名兼辦漕務),所有董事和辦事董事都要由股東選舉產生,所有關于公司經營的決議都要由董事會作出。如果郵傳部監察員發現任何一位辦事董事不勝任或不誠實,可知照董事會撤換。董事會可自行免除不合適的辦事董事,并可要求郵傳部撤換他們認為不勝任或者不誠實的監察員。公司每年向郵傳部遞交一份財務報告。
1911年5月,清廷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引發“保路運動”。10月滿清資政院作出了將盛宣懷處決的決議,盛宣懷亡命日本,仍是輪船招商局最大股東。辛亥革命爆發后,郵傳部委任的官員離開了輪船招商局,全部管理權歸于董事會。到盛宣懷1913年回國(其向民國政府捐贈白銀500萬兩,得到了豁免,重新收回了對輪船招商局、漢冶萍公司及中國通商銀行的控制權)重掌權力為止,擔任輪船招商局董事會主席的是南方派股東領袖伍廷芳(清公司律的起草人)。盛宣懷從日本回來后,提出按日本郵船會社的模式改造輪船招商局的管理機構,并提出,由股東選出的董事會通過向三個主要職能部門各派一名董事會成員負責,執掌公司實際經營權,以此將管理權集中于董事會,完成向商辦公司的演變。
成敗皆因亦官亦商
與當年的日本郵船會社相比,輪船招商局的發展是“相對停滯”的。
巖崎彌太郎1870年以3艘輪船創建了三菱輪船公司,1875年得到日本政府無償托付的13艘輪船。1882年日本政府創辦了一個運輸公司。1885年兩家公司合并。政府對新公司的資本擔保了8%的年息,挑選了一位武士出任首任社長,并按政府的命令制訂了類似于“官督商辦”的企業章程。章程規定,在成立后的15年內,由政府保證利息、任命社長、副社長和理事,賬目完全由農商務省審查。1893年日本通過了普通公司法后,日本郵船會社立即改組成了按公司法注冊成立的商業公司。
巖崎彌太郎動員了全部財源與對手競爭。盛宣懷則把他大部分收入投資于傳統行當(如房地產、當鋪),輪船招商局一樣把利潤的大部分投資于傳統的安全項目:土地和房產。從1874年的4艘輪船,發展到1877年的33艘,成為中國輪船航運領域老大后,輪船招商局的船隊規模就停止了發展,1914年只有30艘。1877年后,輪船招商局的利潤就沒有用于擴大業務。船隊還不引人注目時,輪船招商局就購置了大量的不動產,其中大多與航運業務無關——企業收入轉為經營者的短期利潤,使用公司盈余購買不動產,這是中國人的傳統習性。
盛宣懷的中國自強大計就是三個內容:練兵、理財和育才。他完全沒有意識到政治問題,立憲政府與主要地方政府的關系問題。失去政治地位所受到的干擾,比直接攻擊他的幾個工業企業使他受到的干擾大得多。他的工業企業不如其家庭財富的一個來源重要,它們只是他在北京政治舞臺中使用權力的一個基礎。單純地做一個工業巨頭,即使達到了“中國首富”的程度,在中國的社會中,也不會給他一個與高級官員相等的地位。盛宣懷以鐵路督辦身份得到跪拜皇太后機會而三生榮幸,福特汽車創始人福特卻能經常與總統一起出去露營,甚至曾參與總統競選。
游走在官商之間,亦官亦商,官職上出任過郵傳部尚書,商業上同時掌管了晚清中國的鐵路、電報、船運、紡織、煤炭、鋼鐵和銀行等多個行業龍頭企業,并是中國兩所著名大學的創辦者,盛宣懷事業面之廣可稱“世界第一”。但是,他成功于官商不分,同樣失敗于此,其中教訓至今仍需要吸取。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