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國騰電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300101)2014年1月16日公告,公司實際控制人何燕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檢察院機關批準執行逮捕。人稱“美女富豪”的何燕,何以折戟挪用資金罪?
高頻罪名
生于1961年的何燕,原本創業成果豐碩。大學畢業后,何燕任職國企12年,直至成為一家國企的總經理,其后借力國企進行創業,成為成都國騰實業集團大股東、董事長,以及國騰電子(2010年上市,募資5.6億元)實際控制人。2001年,何燕首次登上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列第82位,個人資產約7000萬美元,此后成為富豪榜???。何燕完成了從國企高管(“體制內的人”)到創業者、億萬富婆的轉身。2013年,她自稱是一個有著理想主義的人,要做就做有意義的事,做一個自由快樂的人。然而,她因涉嫌挪用資金罪被批捕了。
因為挪用資金罪而落馬的著名企業家,還有不少。
2014年1月,深圳航空有限公司原高級顧問、實際控制人李澤源被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一審以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檢方指控,李澤源單獨或伙同5名深航原高管,挪用深航20.3億元,用于償還其個人控制公司債務。至案發,李澤源實際控制的深圳市匯潤投資公司,尚有7.55億元未歸還。
2014年1月被證實立功減刑造假的健力寶集團原董事長張海,曾被法院認定侵占健力寶12074萬元、挪用8644萬元:張海犯職務侵占罪,獲刑8年;犯挪用資金罪,獲刑5年;執行有期徒刑10年。
2013年蔡達標獲刑14年。原因是,2009年至2010年,真功夫公司創始人、董事長蔡達標涉嫌利用職務之便,指使公司員工,通過虛構與李躍義(蔡達標妹夫)及蔡亮標(蔡達標弟弟)旗下公司的交易合同和工程支出等方式,侵占、挪用真功夫資金3300多萬元。廣州天河區法院2013年12月一審判決其犯職務侵占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并處沒收財產100萬元;犯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4年,并處沒收財產100萬元。
2013年,原托普集團董事局主席、創始人宋如華被以挪用資金罪判處有期徒刑9年。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被告人宋如華伙同虞新友等人,利用職務便利,個人決定以虛假訴訟等方式挪用資金共3.4771億元(包括挪用托普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托普軟件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86億元)歸個人使用,數額巨大,其行為構成挪用資金罪,且屬共同犯罪。
2008年,顧雛軍因虛報注冊資金罪、違規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資金罪獲刑10年。
據了解,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2013中國企業家犯罪報告》中,涉及民營企業家共483人。高頻率罪名依次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64人次、詐騙罪54人次、挪用資金罪39人次。而2012年報告中民營企業家的高頻率罪名依次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職務侵占罪、詐騙罪、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行賄罪、挪用資金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和組織領導參加黑社會性質組織罪。
觀念之弊
按《刑法》規定,挪用資金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梢姡灿觅Y金,情況嚴重的話罪名不輕。企業家為何會跌入挪用資金罪陷阱?
除了人性貪婪,缺乏對法律的尊重,對違法后果心存僥幸,公司治理不完善特別是內部缺乏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等原因外,企業家特別是創始人犯下挪用資金罪,似乎有“特殊原因”——錯誤的觀念。
企業創始人往往可能自覺不自覺地認為:企業是我創建、控股的,那么企業的一切都由我調度(乃至一切都屬于我)。這種觀念下,企業的錢創始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乃至企業的錢屬于創始人個人,不存在“挪用”一說。
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王恩海對《董事會》記者表示,自己遇到過不少民營企業家涉挪用資金罪的案例,不少企業家都說“公司的錢就是我的錢,我使用很正?!?,他們對被起訴表示不解、很苦惱。但毫無疑問,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原因在于,據中國的法律,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擁有獨立的財產權,并非創始人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個人財產,侵犯公司財產需負相應責任直至法律責任。企業家要使用公司財產,必須合法依規,否則就可能違規,乃至犯下挪用資金罪,面臨十年牢獄之災。
由是,規避挪用資金罪風險,需要創始人確立正確的觀念:個人的錢屬個人,公司的錢則是公司的,使用公司的錢需合法依規。敬畏并遵行,可增進創始人的合法合規、自律意識,從而促進自身從草莽走向優秀的企業家。同時,企業家須主動完善公司治理,擁有正確的權力觀,主動將自身置于一個彼此制衡監督的環境中,以免獨攬大權滋生犯罪。
在南開大學教授、利爾化學獨立董事萬國華看來,企業的發展必然要走法治軌道,作為企業家必須時刻銘記,只有規范化的行為才能形成良性的商業信用,才是企業乃至自身增值的長久發展之道,切勿以違法犯罪為代價追求短期利益。
完善罪責刑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挪用資金罪本身,理論、實踐中出現了一些爭議、問題。在業內人士看來,應當立足當下,對該罪名進行完善,促進罪責刑相適應。
“挪用資金罪屬于典型的財產型犯罪,無論出于何種表現形式,行為人的最終出發點都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因此罰金和沒收財產是不可或缺的懲罰措施,但在現行刑法中卻沒有規定這些財產刑刑罰,從經濟上有力打擊、預防犯罪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比f國華說,“此外,挪用資金罪的刑罰檔次設置太過籠統,有違罪責刑相適應之嫌。如挪用資金數額巨大,不論是否退還、作何用途,在立法上未作區分,完全交付法官自由裁量?!?/p>
王恩海則認為,立法對挪用資金罪的三個用途的區分導致了司法實踐中的混亂,比如一個用途不夠立案標準,兩個加起來夠,怎么辦?他建議,用途不應該作為定罪情節。
實踐中,法律未作規定的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不退還的或者數額巨大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其社會危害性和對企業所在行業的危害性都要大于挪用公款罪。而按照《刑法》規定,挪用公款數額巨大不退還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萬國華對此建議,針對這一部分可以借鑒對挪用公款罪最高法定刑的規定,即無期徒刑,以充分彰顯罪責刑相適應的法理原則。若如此,企業家們更得當心挪用資金這個“餡餅”,最終變成無期徒刑“陷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