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通是通信行業里令人生畏的巨鱷,無線通訊的基礎技術大部分掌握在高通手中,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公司。然而,如果我們分析其財務數據,得出的結論也許有點驚世駭俗。
高通的業務分為兩塊,一是芯片,二是專利授權。2013財年,該公司的營收總額為248.7億美元,其中78.8億美元的營收來自于專利授權,占比不到30%,但是專利所產生的利潤占總利潤的比例甚至高于80%。高通最新發布的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再次證明了這一利潤的構成:高通第三季度營收為68.1億美元,凈利潤為22.4億美元,其中來自專利授權的營收為18.84億美元,由于專利授權的成本極低,即便按18億美元估算來自專利授權的凈利潤,占比也將到達80%,來自基于法律的專利授權業務凈利潤是來自基于高科技的芯片業務凈利潤的整整4倍。
專利授權的基礎是芯片專利,那么專利授權的業務收入是否是以犧牲芯片業務的利潤為前提換來的呢?2014年第三財季高通公司的凈利潤率高達32%。這是一個令人錯愕的數據,要知道,作為高科技公司的標桿,蘋果公司同期的凈利潤率也只有20%。根據高通公司2014年第三季的財報,如果我們從高通68.1億美元的整體營收中減去來自專利授權的18.84億美元,從其22.4億美元的凈利潤中減去來自專利授權的18億美元,則可以推算出高通公司芯片業務的凈利潤率為9%,遠高于全球多數芯片企業5%左右的凈利潤率。可見,高通公司并沒有犧牲其芯片業務來支持專利授權業務。高通公司32%的凈利潤率更多地來源于專利授權業務。
上述分析這意味著高通公司不僅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更是一只由法律制造出來的市場巨鱷。那么法律是如何制造出這樣一個令人恐懼的公司的呢?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指出:高通的壟斷主要表現在將專利許可與銷售芯片進行捆綁、拒絕對芯片生產企業進行專利許可、以整機作為計算許可費的基礎、將標準必要專利與非標準必要專利捆綁許可、要求被許可人進行免費反許可、對過期專利繼續收費,以及在專利許可和芯片銷售中附加不合理的交易條件等七項涉嫌違法行為。
在上述指控,特別是前三項的指控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通實際上依托其技術優勢,利用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將壟斷當做核心要素設計到了其商業模式之中,這是高通能夠獲取巨額常規利潤的關鍵。這種商業模式的設計顯然建立在對壟斷法律風險后果充分評估的基礎之上。中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罰款區間為違法企業“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高通營業收入的一半來自中國,按此規定高通在中國最多一次性被罰12億美元多,然而高通公司的專利授權這些年來在中國市場已經攫取了一兩百億美元。
可以說,正是在對壟斷法律風險后果有著充分評估,高通利用其技術優勢及其市場優勢,建立了自己以超額壟斷利潤為基礎的令人生畏的商業模式,成就了高通通信行業一代霸主的地位。盡管高通也因此成為行業公敵,但是其地位依然無人撼動,可謂是法律風險精細化管理的經典之作,也是法律風險管理創造價值的典范。
高通將違法的壟斷行為設計到其商業模式之中,也意味著將壟斷法律風險從企業一般性重大法律風險變成了企業結構性法律風險。一旦風險爆發,其后果可能遠遠大于一般的壟斷法律風險。壟斷面臨的懲罰,首先是停止違法行為,其次才是罰款。罰款是一次性損失,也有上限,壟斷企業一般都能承受得起,但是停止違法行為就不一樣了。這種處罰等于告訴企業你原來的那一套行不通,得另外想辦法賺錢,這種壟斷法律風險不僅是重大的,往往還是致命的。這也是企業法律風險精細化管理理論在分析企業商業模式的法律風險時,將合規作為首要原則的原因。
高通壟斷案還沒有結束。對高通來說,如果最后的結果只是巨額罰款,不論罰多少,高通都應該彈冠相慶。如果是要求停止違法行為,則高通或將從此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