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在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發(fā)現(xiàn)一些語言文字使用不準確、邏輯判斷不當?shù)牟【洹V袑W語文教學應該著力培養(yǎng)學生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表達溝通能力、連貫嚴密的邏輯判斷習慣、合理深刻的思維品質(zhì)。規(guī)范和凈化語言,語文教師責無旁貸。本文僅以本應體現(xiàn)語言高度精準的高考題人手,討論語言運用問題,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題為例。
作文題目如下: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我們發(fā)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下知,天文地理無所下曉比如說,你在心里默念一聲“物理”,人類有史以來有關(guān)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紛紛浮現(xiàn)出來.比老師講的還多,比書本印的還全,你逛秦淮河時,脫口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旁邊賣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說“飛入尋常百姓家”,還慈祥地告訴你,這首詩的作音是劉禹錫,這時一個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小女孩搶著說,詩名《烏衣巷》,出自《全唐詩》365卷4117頁……這將是怎樣的情形啊!
讀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樣的聯(lián)想或思考?請就此,寫一篇丈幸
對于這一作文題,有以下幾點我們需要再斟酌。
一、是“智慧”還是“知識”
材料中說,發(fā)明了一種“智慧芯片”,有了它,就可以“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看到這里,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能夠“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弄清什么是“智慧”。智慧是“辨析判斷、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能力”,智慧應該包含感知、知識、記憶、理解、聯(lián)想、情感、邏輯、辨別、計算、分析、判斷、變通、包容、決定等多種能力。智慧讓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會、宇宙,現(xiàn)狀、過去、將來,擁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一種高級的綜合能力,而材料中有了“智慧芯片”的人所“知”“曉”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物理”“公式”“定律”“詩名《烏衣巷》”“作者是劉禹錫”“出自《全唐詩》365卷4117頁”凡此種種,顯然不是這樣的綜合能力,不是無所不“能”的“智慧”,而是被人們所“知”“曉”的“知識”(《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說,知識是“人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題中所給的是一塊沒有“智慧”的“智慧芯片”,我們從上下文的解證關(guān)系判斷命題人真正想說的是“知識芯片”而非“智慧芯片”,只是混淆了“智慧”與“知識”這兩個概念罷了。
二、是“任何人”“無一不知”“無所不曉”嗎
材料中所運用的判斷是全稱判斷:有了它,“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無一不知,天文地理無所不曉”。我們不禁要問,這里的“任何人”是否包括剛出生的嬰兒、大腦嚴重受損的失憶者以及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人?顯然不能包括,否則“芯片”豈不成了充滿神話色彩的靈丹妙藥。另外,芯片是人造出來的,人的知識是有限的,知識有限的人能造出這種讓人“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的所謂“智慧芯片”嗎?顯然是不可能的。這里所用全稱判斷是絕對的、不恰當?shù)摹⒉粐烂艿模瓦@樣一個判斷,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那些“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知道不知道他所不知道的?對這個問題無論是做出肯定的回答還是否定的回答,都否定了“無一不知”“無所不曉”的全稱判斷。看來這樣的全稱判斷還是慎用為好,因為這種錯誤的判斷會使整個問題變得無法回答,變得沒有意義。
三、沒有想象力的命題能激發(fā)考生的“聯(lián)想”嗎
“智慧芯片”的提法雖然很新潮,但從總體創(chuàng)意來看,與1999年全國高考作文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沒有多少不同,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燕歸來”之感,不過是“假如智慧可以移植”“假如知識可以移植”,模仿罷了,沒有什么新鮮的,且15年前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充滿了想象力,而15年后的今天是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時代,再去設想“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知識移植”就顯得想象力匱乏了。不是“也許將來有這么一天”,而是現(xiàn)在,“知識移植”就已經(jīng)成為司空見慣的“現(xiàn)實”,“賣雪糕的老大娘”“金發(fā)碧眼的外國小女孩”只要會使用智能手機并且懂漢語,是可以回答出材料中的那些“知識”的,學生只要登錄網(wǎng)絡就比教師知道得多,知道得全,知道得精準,只是“知識芯片”沒有植入體內(nèi)而是“外掛”而已。對于這種眼前的“現(xiàn)實”人們不能產(chǎn)生好奇的想象,這種沒有想象力的命題也不可能引發(fā)考生的多少聯(lián)想。
四、該如何表述這個作文題
因此,倒不如不要讓考生去云里霧里不著邊際地胡亂聯(lián)想,而讓考生老老實實關(guān)注一下現(xiàn)實,思考一下在當今這樣一個知識可以唾手可得的信息時代,我們還要不要學習,該怎樣學習。筆者不揣淺陋,把試題修改如下,愿求教于方家。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如今這樣一個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時代,學生只需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比老師知道得多,知道得全,知道得準確,那么,學生還有學習的必要嗎?學校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對此人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沒有必要,有人卻認為網(wǎng)絡是無法取代學校教育的。
讀了上面的材料,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或思考,請就此寫一篇文章。
就這個作文題,我們可以從過程和結(jié)果、知識和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去立意:學習首先應該是一個過程,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獲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是獲得智慧的過程,缺少了這個過程所獲得的知識是冰冷的、僵硬的,植入這種知識芯片的人也不過是“兩腳書櫥”而已。考生可以或記敘或議論。總之一道作文題,就是一個要讓考生回答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是盡可能接地氣、盡可能讓考生有話可說的問題,應該是邏輯恰當、語言準確的問題,而不應該概念混淆、判斷失當、假設無意義的荒唐提問。康德曾尖銳地嘲諷這種可笑的提問:“如果問題自身是荒唐的,并且要求做出不必要的回答,那么,除了使提出問題的人感到羞隗之外,它有時還有這樣的害處,即誘使它的不謹慎的聽眾做出荒唐的回答,并造成可笑的景象,即一個人(如古人所說)擠公羊的奶,另一個人把篩子放在下面去接。”雖然這道天津高考作文題還不至于誘使考生做出荒唐回答,但這樣用語不準確、邏輯不嚴密的提問,確實讓考生不知如何去回答,導致評卷過程中無法確定最佳立意,放寬評分標準。
當前很多中學生思維不夠嚴密、語言不夠準確,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語言運用環(huán)境、媒體語言的不規(guī)范、教師用語的隨意等,但作為嚴肅的語文高考試題,應該在這方面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