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四年八月(1898年8月),俞復與裘廷梁、丁寶書、吳稚暉創辦無錫三等公學堂,“仿泰東設學之級”,分中學、高小、初小三等,第三等初小即日本的尋常小學校,“堂中課程,略仿日本尋常小學校,分修身、讀書、作文、習字、算術等科”[1]。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無錫三等學堂將所編之《蒙學讀本》七編,付上海文瀾書局用石印發行,同時請官廳存案,載明為尋常小學堂讀書科生徒使用的教科書。這套讀本在比對中西教育優劣、汲取西方經驗的基礎上,按照德育、智育、美育三大部分來設計,“此讀本實為我國自有教科書以來之最完備者”[2],“光緒二十八年后流行于全國”[3]。
全書共七編,前三編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注意興趣培養和實用讀寫能力。后三編以智力開發為基礎,從“修辭”與“達理”兩個方面推進,最后通過研讀、誦習、領悟有興會的古典佳作,實現拓展提升。第四編從德育、修身的角度,對文章寫作提出根本性要求,延續了古典寫作教育傳統觀念。
一、《蒙學讀本》的寫作內容
1.應用文寫作內容
第三編從第61課到70課,附有“附入啟事便函”,內容涉及學生如何給老師寫請假函,如何給父母、爺爺奶奶、叔伯、兄弟、姑父姑母、舅父舅母、表兄弟、同學等寫信。不僅介紹寫作格式(正文格式、信封面格式、信封背格式),稱呼知識,各類規范的信函,還介紹需要注意的事項,培養學生寫作簡單應用文的能力。第二編還提到應用文寫作教育,“坊間所刻書牘,半多蕪穢,不適于用,是編列入啟事便函十首,務取通俗,不涉鄙俚,書函編入讀本,例昉于東西洋,惟彼則分列,此則并列,取其便也”[4]。可見,在應用文寫作課程內容編排上,該教材吸收了國外經驗,注重實用。
2.寫作知識內容
這些內容涉及文字知識、文法知識、造句訓練等。如第一編末所附的《字類備溫》包括單字、詞組等。“是編共六十課,單見之字約逾四百。每課之前,既列單字,以便講解;復于篇末,總匯諸字,分隸七類,備終卷之后,溫習演句之用。”[5]
3.文體內容安排
第一編多為敘述、描寫類的句子,由短句發展到長句、短篇,不超過50字,注意營造話語的情境及意趣,“酌采韻語”,“間襍歌謠,便小兒口誦”,而不像“坊間蒙書多用短句、散語,殊少意趣,小兒誦而思倦”。[6]第二編主要是記敘類短文,一般也是50字以內。第三編既有記敘文,又有議論文,為以后學習論說文做準備。第四、五、六編主要是論說文。第七編是諸子散文、唐宋古文,還有策論文。
4.讀本語言為淺近文言
“日本尋常小學讀本一、二編,皆用國音白話;然彼有通國所習之假名,故名物皆可用之。我國無假名,則所謂白話者,不過用這個、那個、我們、他們助成句語。兒童素未習官音者,與解淺近文言,亦未見有難易之別。況兒童慣習白話,后日試學作文,反多文俗夾雜之病。是編一用淺近文言,不敢羼入白話。”[7]參照日本小學當采用“國音白話”,但鑒于當時我國實際情況,如白話文不成熟、詞匯量太少等,故仍采用淺近文言。這與當時主流的文章觀念比,已算不小進步。
5.選文選材范圍
第七編所選擇的篇章,絕大部分來自《左傳》《史記》《漢書》《后漢書》《資治通鑒》《戰國策》,此外還包括唐宋八大家的一些策論。編者在文中加注,文后有案語(一般都是從內容層面提煉中心、升華主題)。這里所選擇的篇章,至今讀來仍意味盎然。
二、《蒙學讀本》的寫作理念
1.注重文以載道,德育和寫作相結合
《蒙學讀本》沿襲古典教育觀念,體現“忠孝”的根本觀念,并將這種“忠孝”觀念深刻地反映到寫作教育過程中,提出文人要以修行為基。如第四編“約旨”部分提到:“古人事實,見知見仁,隨學者之尋求。惟兒童識量有限,裁判決擇,茫無畔岸。是編每課加以結尾,發明書中目的,舉一反之,即為后日論事之助。”[8]通過在每課結尾處“發明書中目的”,為學生以后“論事之助”,從而將“忠孝”觀念引入學生立意的過程中來。又如第四編第5章節《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部分,從正反兩方面來表達編者的寫作教育觀:第19課《文行兼美》提出理想的學生應是“讀書能解大義”,這才是“順子”“賢弟子”;第20課《有文無行》從反面立意,講到“趙姓兒能作文,書算敏捷”,但在同學之間驕傲,父母的話也不聽,師長教導也不接受,結論是“其所謂有文無行,終為人所賤棄者與”[9]。編者的觀點是“余力猶言暇日,文謂詩書六藝之文,德行本也,文藝末也”[10],“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章句之儒,有志者羞為之矣”[11]。可見,在編者看來,寫作表達是衍生的需要,德行修養才是根本。
2.聯系兒童生活,培養學習興趣
“日本兒童作文,往往令敘述眼前事物,因其體會真切,能發達自己經驗也。是編略登《說牛》《說犬》等十數首,品察物情,狀寫形模,略示作文之程度,兼為物理學一科,示之先導。”[12]也就是說,小學低年級寫作要引導學生從對周圍世界的感知、體驗入手,一開始就將寫作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系起來。為此,《蒙學讀本》在選文上注重聯系兒童生活、激發學習興趣。“前三編多就兒童游戲細事,及眼前淺理指示之,附入故事、短箋數首”[13],從第一編前七課編目來說,總體上也開始體現從“我”出發,然后逐漸向周圍人際關聯拓展的編排思路。第六編“仍就兒童心裁所有”安排內容,考慮到兒童學習的特點、需要。插圖設計上,注意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可見,這套讀本的編寫吸收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滋養,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尊重兒童、培養學習興趣的教育理念。
3.引進論理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蒙學讀本》以論說文為主要寫作文體,在論說文寫作教育過程中注意融入邏輯學知識。《蒙學讀本》第五編注意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為學習“論理學”打基礎;第六編“前半為修辭,后半為達理”,“為學作論斷文之引導”。第七編研習名篇名作,特別突出引起兒童興會,“開張意境”。“第五編專重智育,采輯《子部》喻言,每課系以答問,剖理精晰,引兒童漸入思想階級。第六編前半為修辭,以奧衍富麗之文,寫游戲習慣之事,為兒童讀‘史漢’巨篇之引;后半為達理,即以游戲之事命題,演為議論之文,為學作論斷文之引導。第七編,選‘史漢通鑒’最有興會之文,暨‘左國周秦諸子’雋美之篇,以及唐宋迄近代名家論說。”[14]其編寫思路見下圖:

三、啟示與借鑒
如上,無錫三等公學堂及其課程體系是仿照日本尋常小學校建立起來的,全套《蒙學讀本》是在仿照、汲取日本及泰西教科書編寫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既體現中外融合的編輯思路,又注意比較我國傳統蒙學的差別,從實際出發來確定教科書內容,體現出獨立探索的精神,是一套比較有特色的寫作教科書,對于我們教材編寫提供如下啟示。
1.打通德育和寫作的關聯
前面提到,《蒙學讀本》沿襲古典教育觀念,體現“忠孝”的根本觀念,并將這種“忠孝”觀念深刻地反映到寫作教育過程中來,打通了德育與寫作之間的關聯。
時代不同了,“文以載道”有了現代內涵。現代文明總體上超越了古代封建文化,培養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現代公民成為教育的方向選擇。學生個體也擁有了言說自我的權利。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網絡的發達,這種自我言說功能得到無限放大,借助智能手機,“微博”“微信”,隨時隨地、瞬息之間,個人言論可以影響成千上萬的人,影響公眾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學生負責任地表達、理性地寫作,成為學校寫作教育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將德行修養與寫作教育打通,以現代人格塑造為基礎,來培養、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寫作教育不僅僅是一項技藝,也是學生記錄生活、反思生活的主要途徑之一。通過寫作活動,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理清個人的觀念和態度,能有效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心理學的研究發現,一個人在他生命成長歷程中,只要經歷過或體驗過的事情,尤其是對他的內心世界發生過‘震蕩’的事,他就有將其表達出來的愿望,并從‘事情’發生之后,他就處在各種可能的解釋、說明以及‘觀照’自己的空間中。如果他的這種需要通過生命敘事得以滿足,便有助于形成一個人的情感素質。”[15]生命敘事模式也成為現代學校德育的主要方式之一。總之,現代寫作教育需要以現代人文內涵為基礎,將學生的人格養成與寫作實踐結合互通,相互促進。
2.開發基于兒童生活的寫作內容
《蒙學讀本》作為清末影響全國、“最完備”的寫作教科書,已然注重關注兒童的主體接受心理,從多方面促進兒童的語文學習。這種尊重兒童主體地位的理念,一反古代教育忽視兒童心理的傳統,這對現代寫作教育觀念的形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我們看來,當代寫作教材可以借鑒這種思想,整體設計上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原則,不僅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致力于引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在寫作課程理念上,尊重兒童主體地位,從兒童生活出發,注重學習興趣培養。如小學低年級引導學生從對日常生活的感知經驗入手,然后從“我”出發向外拓展,注重密切聯系兒童生活。在寫作課程內容選擇上,從敘述、描寫類的句子起步,注重營造兒童話語情境及意趣,然后過渡到記敘類短文,再往后學習記敘文、議論文、論說文,最后才學習論文寫作。在范文選擇上,特別留意“有興會的”佳作,讓學生讀起來興味盎然。另外,吸收國外寫作教育經驗,寫作教育考慮到兒童謀生應世之需,滿足他們日后世俗生活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文寫作能力。
3.引入現代知識
《蒙學讀本》一方面延續古代寫作經驗,非常注重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全書也是基于讀寫結合來整體設計的。另一方面重視將現代邏輯知識、文體知識、語言知識引入寫作課程,開始改變古典寫作的教育模式。如將四百多單字分七類,供造句練習;按照記敘文、描寫文、議論文、論說文等文體知識來編排相關內容。邏輯學知識的引入,為現代議論文寫作教育創設了積極條件。邏輯學知識當時稱為“論理學”,屬于從西方引進的現代知識類型,這對學生邏輯思維訓練提供了必要條件,也是議論文寫作課程不可或缺的知識基礎。
現在的學生從初中開始就要求進行所謂議論文的寫作訓練,高考雖“文體不限”,但議論文顯然是考生的首選文體。從課程內容上,議論文寫作覆蓋了中學階段主要時段。然而,從寫作課堂實際來看,除了教學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老套知識外,很少涉及命題、推理等邏輯知識。一篇文章,往往提出一個觀點,堆砌幾個論據就算完工,論點表述的一致性、周延性問題,論據和論點內部是否存在循環論證問題等,從來不曾提到教學層面,導致學生作文的思維簡單化,思維容量極為有限。《蒙學讀本》將邏輯學知識引入寫作課程中來,為現代漢語寫作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它啟示我們,思維訓練,尤其是邏輯思維訓練是學生寫作議論性文章的基礎,只有引進邏輯學知識,才能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相對比較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
當然,這套教科書受時代局限影響,在培植封建道統的同時,對一些現代啟蒙觀念予以反擊。如第四編提到:“今年少諸生,氣質為純者,略涉外國語言文字,輒以傲其父母昆弟,一若東西諸國,無親無長者然”,“少年輕薄者略涉旁行文字,輒挾其無父無君之概,凌轢老成,豈知員輿之大”,“大哉圣言,合全球而為不易之公理也已”。[16]另外,這套教科書容量太多,難度較大,超出多數小學生的接受能力。
參考文獻
[1][4][5][6][7][8][9][10][11][12][13][16]無錫三等公學堂金匱俞復·蒙學讀本(第8次印刷)[M].上海:文明書局,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
[2]李桂林,戚名琇,錢曼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普通教育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9.
[3]熊明安.中國近現代教學改革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23.
[14]俞復.無錫三等公學堂蒙學讀本[A].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第二冊)[C].上海:中華書局,1933:253.
[15]段鴻主編.現代德育:理論和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