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開始了,許多地方又開始了教師培訓工作。我現將自己去年暑假參加培訓的感受寫出來,以期引起語文教師及培訓部門的注意,改進我們的培訓方式,讓參加培訓的教師真有收獲。
我原本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2011年來到寧波,任教初中語文。為了對初中的語文教學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去年暑假,興致極高地報名參加某教師培訓機構舉辦的為期12天的初中“新理念·新教材·新課堂”專題培訓。參加培訓不能說沒有收獲,但總覺得收獲太少。因為培訓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來說,不接地氣。有些課程無論對于我們的理念更新還是實踐指導,可以說一點作用也沒有。
培訓中,聽的幾乎毫無收獲的課大概是“論語解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吟誦”“初中語文教材的山水文學解析”。這四門課的設置,按道理說應該都是一線教師需要的,然而,由于授課老師對我們這些初中教師不了解,講座的內容幾乎沒有任何針對性,更遑論對我們有啟發了。因此,這四門課可謂形同虛設,浪費時間。“論語解讀”的授課老師解讀太粗淺,他不是把我們當成初中語文教師,而是把我們當成初中學生,因為就是一位高中語文教師教學文化論著選讀課《〈論語〉選讀》,給學生講解的內容也會比這位培訓老師講得有深度,有廣度。“古詩詞欣賞”的授課老師也不是在講解古詩詞有哪些欣賞的角度,用什么審美理論去解讀,用接受美學怎么去欣賞,而是在解析曹丕的《燕歌行》,并名之為“古詩詞中的溫柔敦厚——以《燕歌行》為例”。整個講座,絮絮叨叨,最后落實到具體的詩歌中。對于什么是古詩詞中的“溫柔敦厚”,溫柔敦厚的詩詞有什么特征,凸顯出什么風格,我們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古詩詞吟誦”的授課老師不給我們系統講授吟誦的方法或者理論依據,而是很突兀地帶我們吟誦兩首古詩。這樣的話,學不到指導理論和實踐方法,我們自己都不能舉一反三,怎么去指導學生吟誦?“初中語文教材的山水文學解析”的授課老師沒有給我們完整地解析一篇教材,只是粗淺地羅列一下教材的篇章,整個講座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而且對于初中教材也是毫無研究,把附錄部分的詩歌也當作課文,可以說是訛誤百出。
培訓中,接地氣的課有六門,這六門課的教授者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教研員,他們研究語文教師,研究語文課堂,研究語文考試,講座內容源于教學一線,既有先進的理念,又有鮮活的課例,對于我們幫助較大。一類是教育理論的研究者,他們常常能站在語文教育理論的最前沿,給我們很大啟發。可令人惋惜的是,這兩位先生的講座已經在不同的場合講了多次,內容未免陳舊。最后一類是僅有的一位語文一線教師,他在講座中講了自己的教法,但是沒有把自己操作的過程講清楚,猶抱琵琶,欲顯還遮,結果,我們還是昏昏然。
我絮絮叨叨寫了這么多,無意于貶損任何一位老師,只是就事論事,寫出自己的切膚之痛。因為我是一名普通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一線孜孜以求,我也給別人做過多次培訓,做過多場講座,也聽過別人的批評和贊揚,我想,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改進我們的培訓,讓參加培訓的廣大教師真正有所收獲。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立人中學)
推薦理由
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利用暑假參加培訓,是很好的學習提高機會。然而,倘若培訓內容安排不當,培訓就會成為“勞民傷財”之舉。博主講述了自己曾經參加的一次糟糕的培訓經歷,指出培訓的授課內容只有顧及一線教師的需要才有意義。希望時下的各類教師培訓能夠“接地氣”,讓參加培訓的廣大教師能真正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