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作為一個學科專名,出現(xiàn)于上一個世紀,然而,古代漢語的主要研究內(nèi)容音韻文字訓詁,卻是我們國家最為古老的學術研究內(nèi)容之一。王朝時代的學術研究主要有兩門:一是“大學”,一是“小學”。“大學”是經(jīng)學,“小學”就是音韻文字訓詁之學。實際上,經(jīng)學時代以前,“小學”就已經(jīng)存在。五四運動以后,經(jīng)學消解,所謂經(jīng)學的附庸“小學”,不僅沒有消解,反而蓬勃發(fā)展,相繼分立了好幾個新的學科,如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實際上,古代漢語作為華夏悠久文明的載體,是研究古代一切學術的基礎,是理解、傳承和弘揚古代文化最為重要的知識體系。
20世紀80年代,相對于古代漢語的教學狀況,古代漢語的理論研究明顯滯后。許許多多的問題困擾著古漢語學界,諸如:要不要借鑒外國的語言學理論研究古代漢語,如何建立古代漢語的理論體系,如何總結符合古代漢語實際的研究方法,如何解決古代漢語教學和研究中的具體問題。學者們亟須建立一個全國性的學術交流平臺,交流思想,集合隊伍,凝聚共識。
1989年10月10日至17日,在山水秀美的湘西大庸,《中國語文》雜志社和《古漢語研究》雜志社共同舉辦全國首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與會者總結了20世紀中期特別是80年代古代漢語語法、音韻、詞匯、訓詁、文字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狀況,一致認為外國的語言學研究方法凡有用的應當引進,中國傳統(tǒng)語言學的樸學傳統(tǒng)也不可廢除。古漢語研究的理論體系必須建立在漢語實際和傳統(tǒng)語言學的基礎之上。
在全國首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閉幕式上,《中國語文》副主編王伯熙先生做了總結發(fā)言。王先生指出全國古漢語學界的一些骨干聚集在一起,交流觀點,溝通信息,在我國古代漢語的學術發(fā)展史上是第一次。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王先生預言全國首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的規(guī)模雖然不大,但是會議的影響必定深遠。會議倡議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能夠兩年開一次,以期促進我國古代漢語學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
我們回顧全國首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的歷史,是為了重溫并且牢牢記住這段歷史。正是由于有了首屆,才有第二屆、第三屆以至第十屆;正是由于有了定期研討會這種形式,才有全國古漢語教學人員和研究人員學術交流的常態(tài)機制;正是由于一開始就建立了良好的學風會風和學術范式,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才會規(guī)模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多,影響也越來越廣。前修時賢以其對學術的忠誠、奉獻,以及他們的智慧和遠見,創(chuàng)造了歷史。
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與揚州大學共同主辦,揚州大學具體承辦。來自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港、澳、臺地區(qū)以及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的一百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廣陵古城,共同探討古漢語研究和教學的新問題。
全國第十一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學術層次高,與會者多為教授級別的學者。會議議題豐富,內(nèi)容涉及古代漢語語法、詞匯、音韻、訓詁、文字等諸多領域。在研究材料的選擇與運用方面,學者們既注重傳世文獻經(jīng)史子集四部的語料,也注重商周甲金文、秦漢簡牘帛書、漢魏南北朝墓志碑刻、隋唐五代墓志、敦煌吐魯番文獻等出土文獻的語料。諸如:張覺《〈韓非子〉中的連類而及之詞》,張其昀《論訓詁別類為訓之認知價值——以〈說文解字〉為例》,孟蓬生《上博簡“臧罪”音釋——談魚通轉例說之六》,鄭繼娥、胡明亮《甲骨金文介詞“于”字介詞結構對比》,吳繼剛《雙形符、雙聲符字研究——以漢魏六朝碑刻為例》,陳曉強《敦煌契約文書詞語例釋——兼談敦煌契約文書詞語考釋法》。在研究理念與方法方面,學者們既注重傳統(tǒng)考據(jù),也注重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既注重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研究,也注重宏觀與微觀、描寫與解釋相結合的研究。諸如:趙大明《“人定勝天”語義探析》,肖婭曼《“復輔音聲母”問題的混沌語言觀解釋》,朱巖《〈尚書〉語言的共時性與歷時性特征》,武振玉《近20年古漢語動詞研究綜述》,張先坦《上古漢語“之”字性質綜論》,連登崗《論漢語的一元三分式三字詞語》。這次研討會宣讀的論文雖然涵蓋古代漢語的各個分支學科,但古漢語語法研究方面的論文約占三分之一,成為中心議題。與會者重視古代漢語語法與鄰近學科的綜合研究,重視語法史的研究,重視斷代專書語法事實的探討、詞法與句法歷史發(fā)展的研究、虛詞以及句法結構的性質、功能、形式的探索,重視語義關系、存在條件、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等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機制研究。諸如,張顯成、余劍《〈諸病源候論〉〈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量詞及其特點》,邵靄吉《古漢語“所”字結構通式再研究》,王建軍《漢語介詞源自動詞的歷史理據(jù)》,陳樹《“V使移+N役事”雙音詞的成詞路徑及語素規(guī)約》。這些論文充分展現(xiàn)了古漢語學界孜孜不倦地吸收傳統(tǒng)語言學和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的豐富營養(yǎng),兼收并蓄,擷英取華,近年來所進行的新探索、研究的新問題、取得的新成果、揭示的學術研究新趨勢。
斗轉星移,全國第十一屆古代漢語學術研討會已與我們漸行漸遠,成為古代漢語學術發(fā)展史上的一段歷史,但會議論文凝結的學者們的智慧與汗水,大會八場分組討論會、三場專題學術報告會層出不窮的真知灼見,會議期間學者們的道同相與謀、疑義相與析的直諒情懷,歷歷在目,點點在心。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學術佳事,自當留有照影雪印;學術佳構,自當輯錄付梓,藏之名山,傳之同好,澤被后來,嘉惠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