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央視網、山東衛視、北京語言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漢語盤點2013”中,“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以位列第四的排名被評為年度十大網絡用語之一。該用語出自一位小學生的作文,其文運用逆天的想象力講述端午節的由來,內容純屬瞎編亂造,最后又說“聽了這個以后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該文部分截圖于2011年11月14日由蘇隱衡在新浪微博中貼出,但當時并未廣泛流行。2013年6月21日暴走漫畫出品的《暴走大事件》第七期中,主持人在節目中連續多次引用“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用以表示驚訝與諷刺。2013年6月28日網友“水冥伶”在百度貼吧中也貼出上述小學生的作文截圖,并作為鎮樓之圖。從此,“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被作為網絡用語迅速傳播開來,甚至2013年8月5日《新聞聯播》在報道中也予以采用。這樣,隨著“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這句話的流行,“小伙伴們”也跟著流行,由此成為一種新穎時尚的網絡流行語,并逐漸被社會所接受,在一些媒體中多有出現,甚至《人民日報》《環球時報》等權威媒體亦有所見。如:
(1)小伙伴們意想不到的長壽秘籍!(人民網 2013年10月28日)
(2)遠離球場的日子讓蘇夏特別郁悶,感到自己與小伙伴們的距離都被拉遠了。(《人民日報》2014年1月13日)
(3)因兩黨紛爭取消亞洲行程的奧巴馬更是令“小伙伴們”驚呆了,鐵桿小弟日本甚至擔憂老大哥也成了“無法做決定”的國家。(《環球時報》2013年 10月8日)
(4)有網友在龐大的數字面前感嘆:“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人民日報》2013年8月16日)
根據文意,“小伙伴們”在這些例句中所指的人物都非實際意義上的年齡“小”,已不再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童年時的伙伴,甚至并無具體指代,而僅是一種套用,說話人借用此句只不過是表達自己的驚奇和詫異而已。可見,從指稱對象來看,“小伙伴們”的使用范圍擴大了。
另外,從稱謂詞的指稱方式上看,“小伙伴們”原本通常用于背稱,即并不用作呼語;但作為流行語的“小伙伴們”不僅能用于背稱,有時亦可用于面稱,即可用這一詞語直呼對方。如:
(5)這一年,我從工作了兩年的網站辭職,和小伙伴們一起創業了。(《經濟日報》2013年12月31日)
(6)直擊2014國考行測常識:小伙伴們,你受傷了嗎?(搜狐網教育頻道2013年11月29日)
例(5)中“小伙伴們”是說話人陳述的對象,當為背稱;例(6)中“小伙伴們”是說話人對受話人的直接呼喊,當為面稱。無論是背稱,還是面稱,“小伙伴們”的這種用法都超出了“小”的范疇,即擴大了它的使用范圍。
“小伙伴們”的流行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小伙伴們”的稱謂方式具有親昵性,能夠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伙伴”是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者從事某種活動的人”。當說話人稱呼受話人為伙伴時,實際上也就是將受話人視為自己所在集體中的一員,彼此當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或者具有共同的目標追求。這樣,交際雙方就不會產生陌生感,進而易于在某些方面達成一定的默契。正因如此,這種稱謂的面稱形式常常被用在某些帶有鼓動、號召意義的語境中。如:
(7)來吧,小伙伴們!(《新華日報》2013年8月17日)
例中與“小伙伴們”相連的是一個祈使性的成分,其實際上是對參加亞青會的運動員的一種鼓舞號召。這樣,在表示祈使性的話語中使用“小伙伴們”這一稱謂,有效地拉近了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不至于讓受話人產生反感,有利于說話人交際目的的實現。
第二,交際雙方的心理取向不同。從說話人的角度而言,說話人希望追新求奇,實現交際目的;從接受者的角度而言,接受人希望被認為年輕,渴望得到認同。“小伙伴們”的出現恰好能夠滿足交際雙方的心理需求。
一方面,對于說話人來說,原有的流行稱謂詞,如粉絲等,已顯得太過陳舊,而社會流行語又講究推陳出新,以吸人眼球為目的,因此,一旦一個新詞語在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出現,人們便紛紛效仿,以示自己并不落伍。如:
(8)動手嗎?奧巴馬和小伙伴們猶豫了。(《京華時報》2013年8月30日)
例中“小伙伴們”是指美國的盟友。在新聞標題中使用這一時尚稱謂,能使標題新穎別致,吸引讀者的注意,從而有效地實現新聞報道的目的。
另一方面,對于受話人來說,他們盡管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小伙伴們”,但當聽到這一稱謂之后,他們似乎尋找到了同伴,獲得了純真的友誼,從而使略微空虛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進而能夠很好地促成交際的完成。無論是從說話人的角度,還是從受話人的角度,“小伙伴們”的出現都能滿足交際雙方的心理需求,因此得以流行。
第三,“小伙伴們”具有詼諧幽默的特點,易于模仿和傳播。眾所周知,網絡、報刊等媒體的功能之一就是娛樂,因此詼諧幽默的語言也易于被追求時尚的年輕人接受。“小伙伴們”的這種幽默功能就來自它對兒童語言的模仿,因為兒童的語言是充滿童真的,富有童趣的。這樣說話人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以一種充滿童真的語氣稱呼身為成年人的對方,那么整個表達就顯得風趣幽默,從而也帶給受話人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如:
(9)小伙伴們,一起來吃飯吧!(《中國郵政報》 2013年12月3日)
例中“小伙伴們”實際上指的是快遞公司員工,但是說話人身為成年人,卻站在兒童的視角說話,這就使整個表達輕松活潑,饒有趣味。因此,這種以兒童的語言戲稱成年人的說法,能夠產生詼諧幽默的情趣,也易于形成語言模因,激發人們對它的模仿與傳播,從而導致“小伙伴們”的流行以及適用對象的擴大,即其并不再限于兒童之間的使用,而是具有平級關系的成年人之間亦可使用。
網絡語言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及時反映瞬息萬變的社會潮流,以及萬千大眾的內心世界。“小伙伴們”由原本兒童用來指稱同伴,到如今可以用來指稱成年人,可以說“小伙伴們”真的長大了。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社會潮流的變化,以及時尚青年內在世界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