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學了幾天文言文,文言文故事就能讀出趣味來,聽起來有些玄。
假如先不這么想,拿起來就讀,一篇一篇看下去,也會覺得有點意思。
一篇小故事,讀起來不費事,但就是有的地方模糊,總是看得不夠真切。那就再讀一遍,在模糊的地方多用點心。多讀一遍,模糊點就會少一些,但有的地方你讀多少遍,意思疙里疙瘩的,還是參不透,那就得查工具書了。
讀一篇小文章,不停地翻工具書,早晚會讓人厭倦。那就只有簡化頭緒了。
怎么簡化頭緒?
首先,有些字一定不用去查字典,比如馬、牛、羊、人、手、口、山、石、火等。因為這些字古今意義變化不大。
其次,有些字一定要查字典,那就是生僻字。
最后,也是最要緊的,有些字看起來認識,意思也懂一些,馬馬虎虎也就過去了,這才是真要下功夫去琢磨的地方。這一類字,古今通用,用今義解釋古義,似是而非,表現得不明顯,卻又是真障礙。
比如,“學而優則仕”的“優”,我們大都理解成“優秀”,學習成績優秀可以去做官,情理也通,但我們讀《論語》,知道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做官做得優秀再去學習,情理上不大通。查查注釋,我們知道,這里的“優”是學習而有余力的意思,跟是不是優秀沒有關系。
又比如,南朝詩人謝靈運的詩“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蓄水的坑里長出了“春草”,如果說長水草,那還說得過去,“春草”怎么長在水里?“池塘”的意思我們懂,但這里的意思跟我們理解的不一樣。這里,“池”是水坑,“塘”是“堤”的意思?!按翰荨遍L在水坑的堤上,一點問題都沒有。
還比如,本書收錄的一篇故事《王昭君》,末尾幾句是:“后匈奴來和,求美女于漢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見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边@一段話,“充”字看起來眼熟,也要查一下,是“湊數”的意思,但“行”字更熟,又出現了兩次,是什么意思呢?末一個“行”理解成“出行”,馬馬虎虎,前一個“行”理解成“出行”,文理不順。查《漢語大字典》知道,“行”在這里兩處都是“出嫁”的意思。匈奴人求美女,漢元帝開始拿丑女王昭君湊合事兒,見了王昭君,發現是個大美人,不想說話不算數,不得不把王昭君嫁了出去。這才是這個故事的趣味。這個“行”字如果馬虎過去了,故事的趣味怎么都會減去一大半。
字義基本疏通了,句意還有些含糊,即便句意大概明白了,段意還是個問題。又該怎么辦呢?
那就去讀“譯文”??纯慈思以趺凑f的。不過,他說他的,你看你的,合你的意,就放過手,如果不合你的意,再拿你的意去比他的意,看誰意長。一時駁不倒他,也沒關系,得空想一想,總會有收獲。就是一輩子也想不明白,那也沒關系,留給別人去想。
回頭看“趣味”。
一個故事是不是有趣,這首先是作者的事,如果他寫的內容無趣,任誰也讀不出趣味來;再就是編者,挑出來的故事索然無味,一樣白費功夫。
能不能讀出味道,那可全是自己的事。按說文意疏通,稍加思索,就能品出滋味來。至于是不是可口,那又是另一個問題。
故事有趣,自己讀得有滋有味,當然算趣味故事。
一個故事,本來就簡單,已經注釋了,還編了“譯文”,還能剩下多少看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選編了一個“題外話”,在每個故事后面另選一個故事,不注釋,不翻譯,讓讀者自己去讀。這樣,難度自然要大一些。自己有興趣的話,注注更好,不感興趣,隨便瀏覽瀏覽也會有些好處。這里有比較閱讀的意思。除此之外,兩個故事之間多少有些意味。比如《司馬病》,講述司馬懿怎樣詐病,麻痹政敵,篡奪曹魏江山,后附《世說新語》的一個故事,講述司馬懿的孫子晉武帝怎么把帝位傳給癡兒惠帝司馬衷,導致天下大亂。兩相比較,會有一種歷史感。俗話說的“十分本事七分用,留下三分給子孫”,不能不說語重心長。
又比如,《鄭玄在馬融門下》講述鄭玄求學的故事,后附蔡邕赴宴的故事,前者如何機關算盡,后者又怎么知音避禍,想想孔子感嘆的“德不孤,必有鄰”,可謂言之有物。
再比如,魏文帝威逼同母弟曹植七步成詩,卻對異母弟曹干憐愛有加,冰炭同爐,豈能一言以蔽之?
文言文不難,文言故事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