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90后”大學生是國家的新生力量、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在瞬息萬變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不再僅限于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是更看重學生上崗適應能力與職業素養。由于“90后”大學生具有其獨特性,對他們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存有幼稚性和片面性、自主學習能力不強、自立與抗挫能力較弱、溝通協調能力欠缺、社會實踐經驗不夠豐富等方面問題進而進行積極探索合理培養,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才能為社會、企業提供“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90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2012年后,“90后”高校畢業生亮相就業市場,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熱議。當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與轉型時期,國內外環境比較復雜,社會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就業矛盾日益突出,就業壓力劇增。“90后”大學生具有性格早熟、個性張揚、經濟過分依賴父母等特性,畢業后,能否快速適應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立足社會并實現自我價值,以成熟、健康的心態處理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成為高校教育者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90后”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
(一)知識面廣,但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網絡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來源不可或缺的渠道與工具,具有便捷高速、生動直觀等特點,滿足了“90后”求新、求快、求奇、求異等要求。但由于“90后”尚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時期,對網絡信息通常流于表面、形式了解,不能深層次思考、加工,因此,容易出現“淺閱讀”文化現象并受不良信息的影響。
(二)個性張揚,但抗挫能力較弱
現代社會高校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展示自我、發揮個性的機會與平臺,“90后”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社會實踐,不乏有嘗試自我創業的人群,力求以不同方式獲得他人的認同與了解。但是,由于心理素質尚未成熟,加之從小在長輩的過分呵護與贊美中成長,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不順,容易產生自暴自棄、一蹶不振的現象,自我調節能力較差,缺乏戰勝挫折的勇氣與精神。
(三)自我意識強,但團隊協作意識較差
大多90 后是獨生子女,從小處于比較優越的環境中,父母通常以民主方式育人,因此,具有較強的主見與自信心。但是,由于未享受過手足之情,習慣“一人獨大”的生活環境,自我意識較強,與人分享、換位思考的能力較差。
(四)價值取向多元化,功利性傾向較明顯
“90后”大學生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與矛盾凸顯期,加之網絡的普及與開放,他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接受的價值觀多元化,既表現出積極的一面,也體現出消極的一面。另外,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他們過早意識到物質對其生活的影響,勤勞、善良、樸素已不再是他們崇尚的美德,功利性傾向比較明顯。
二、“90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存有幼稚性和片面性
一是自我認知的幼稚性。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要么過于自卑、妄自菲薄,要么狂妄自大、洋洋自得,心智發育不夠成熟,在社會群體中很難擺正自己的位置, 遇到順逆事情,自我調節能力有限。二是社會認知的片面性。看待社會通常易走極端,要么將社會理想化,要么把社會過于復雜化,夸大其陰暗面,缺乏獨立思考能力,以至于不能準確理解、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
(二)自主學習能力不強
一是學習目標不明確,自控性較差。大學生進入大學殿堂,脫離父母的束縛,猶如斷線的風箏,隨心所欲。大學里雖有大量的課余時間,但他們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目標不明確,沒有自主學習的意識,以至于課后只顧“放松”,忘記讀大學的根本目的。二是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學生習慣了中學老師“牽著走、壓著學”的應試型方式,而要轉變為“我要學、自己學”的教師引導的方式,大多學生表現出不適應。另外,很多學生習慣從網絡中直接尋找解決學習任務的方法與途徑,因此削弱了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自立與抗挫能力較弱
“90后”從小在父母溺愛、包攬下成長,由于父母重學業輕能力,大多過著“養尊處優”“無憂無慮”的生活。正因為缺乏獨立生活與獨自面對困難的歷練,他們不僅缺乏正確認識挫折的意識,更不具備對抗挫折的能力。因此,現實與理想一旦出現落差時,容易失去信心,表現出一蹶不振、精神萎靡,甚至偏激走極端或是躲進網絡逃避現實,難以適應今后生活與工作需要。
(四)溝通協調能力欠缺
一方面,“90后”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自我意識較強,不懂得如何與人分享、換位、交流、協調等,而這些正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人際交往能力。另一方面,網絡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多數習慣于曬微博、刷微信吐露心聲,卻不愿或不會面與人對面地交流,現實社交范圍逐漸萎縮,溝通協調能力缺乏鍛煉,無法應對社會生活中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
(五)社會實踐經驗不夠豐富
“90”后大學生雖然社會實踐意識比較強,入校后,大多熱衷于社團活動、勤工儉學、社會兼職等,但大多數學生只是一時熱情,真正能長期堅持的少之又少。另外,多數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遇到不順或困難,便輕言放棄,不懂得向老師、父母等求助或討教經驗,大多半途而廢,在社會實踐中沒有充分得到歷練。盡管學校暑假通常會為學生安排社會實踐活動,但安排學生數量有限并大多流于形式,效果也不理想。
三、提高“90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途徑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90后”大學生處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飛速發展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碰撞,高校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兩課”“紅色文化”“黨課”等多種形式,合理利用網絡等媒介,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于他們理性、科學地認知自我與社會。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一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管理能力。學校應定期舉辦“專家講座”、開設“第二課堂”等活動,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豐富課余生活,使其養成良好的自我學習習慣。另一方面,發揮專業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古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以傳授知識的方式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同時,可利用網絡等資源開設在線答疑等溝通渠道,滿足學生課后學習的需求,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三)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等形式講授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挫折,學會釋放壓力、調節心態、掌控情緒、應對挫折等有效方法。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心理輔導。學校要建立一批精兵強將的隊伍,成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為有需求的學生提供綠色通道與心理咨詢幫助,有效利用網絡平臺開設論壇、QQ、微信等心理咨詢新方式,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提高其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促進其內心成長。[1]
(四)加強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當前,用人單位不僅看重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注重其情商與團隊合作能力。一方面,學校通過課堂教學、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加強團隊合作的意識,認識團隊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及其內涵。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實踐的作用,積極開展第二課堂等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感知團隊的力量與作用,學會平衡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與利益,真正理解“個人成就團隊,團隊造就個人”。讓學生提前接觸社會,體會社會中的競爭與合作,學會與人溝通、協作的本領。
(五)豐富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應成為學生課后的主導活動。一是結合“90后”特征,廣泛、實效、有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實踐活動,如 “志愿者”“三下鄉”“創業大賽”等素質拓展活動,為學生創造各種社會實踐機會。二是加強社會實踐管理,使其制度化。學校要將社會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與課堂教學并駕齊驅;精心策劃并全方位細化活動內容、措施等,切實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三是加大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力度。學校要專設就業指導機構,建立從低年級開始的“全程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制度,貫穿于整個大學始終,讓學生有目的地進行適合自身職業生涯需要的學習和鍛煉,增強職業信心,積累謀職技巧,以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2]
參考文獻
[1]張炳蘭.論網絡時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11).
[2]王 瑤.90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及其培養對策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2,(3).
責任編輯 藍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