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教學,重點工作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制訂教學計劃和實施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和周圍環境,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對書本知識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既要注重教師在課堂中的引導作用,也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個體與團體的參與意識,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教與學的統一。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主體參與;引導
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擔負著向學生傳授思想道德品德基本常識教學、小學德育工作的雙重任務。但由于思想品德課在小學是考查科目,不是考試科目,學生和家長都不太重視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師在思品教學中不能停滯于呆板地評講課文,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策劃課堂教學方案,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領會教學意圖,潛移默化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一、設計課堂參與環節
1.課前準備
針對課題,教師和學生一起準備講解材料,各有分工。教師根據學生的感知、認知能力的差異,分配不同層次的材料搜集任務,讓學生自己找資料或借助家長、親友的幫助,獲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然后在課堂中展示各自的搜索成果,或配合教師參與教學表演。
2.師生對話
教師不僅要講解書本上的教學內容,還要采取各種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擺脫單純的說教,以提問、討論、辯論等形式開展師生對話,從形式和語言表達上更易于讓學生接受,從而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加深對思品教育的認識,在熱烈的語言交流氣氛中完成教學目標。
3.案例點評
由學生自主發揮,講典故,談身邊事,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討論從案例中得到的體會,并對學生的討論加以點評和總結。通過討論案例,結合學生實際思想道德水平,教育學生將頭腦中的認識落實到日常行動上。
4.小組合作
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就要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實行以優帶差小組合作,可以增進學困生與學優生之間的知識交流,縮短解決問題能力的差距。在這種學習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個人的表現都代表了整個小組,因此學生會帶著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參與進來。小組合作提供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平臺,學困生向學優生詢問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學優生可以把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傳遞給學困生,同時也鞏固了自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這種提優幫困式的合作學習,實現了學困生與學優生共同發展。
二、拓展課外參與空間
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不能一蹴而就。有計劃、有目的地將教學內容拓展到課堂外,用各種方式引導學生行為實踐,并將社會評價反饋給學生,使其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于學生良好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1.開展班隊活動
發揮團隊作用,通過各種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觸發道德情感。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對社會、集體、學習、生活等充滿了熱情,并形成積極的團體意識。這種團體意識,教師如果加以利用,將會有助于德育的順利實施。制訂和實施活動計劃及內容時,主要事務由學生組織,教師只是活動的參與者和指導者,而非指揮官。活動課題可選擇“談談身邊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尋找身邊的雷鋒)、“我做了沒有”(學做家務事;勤用腦多動手;珍惜時間)、“大家來行動”(愛護我們的家園;做環保小衛士)等。
2. 制訂階段成長計劃
小學生是人生成長的初期,自身約束能力差,不能主動認識到自身缺點并加以改正。長期下去,放任自流,不利于其個人的成長。因此,教師要營造寬松、融洽的談話氣氛,讓學生打開心扉,認清自我,在教師的幫助下,歸納個性特點,制訂成長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現目標。教師階段性地進行跟蹤指導,引導其向好的方向發展,并對取得進步的學生多加稱贊,堅定其努力的信心。同時,教師要聯合第三方力量,與家長配合,共同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