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新課程地理教學方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如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回答問題和發表意見的機會增多;開展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然與社會實踐中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探索。教師要充分把握教學目標,運用小組討論、開展探究性活動等形式組織教學,實現傳統教學的新突破。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性活動
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好的教學方法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地理知識,加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同時也便于教師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進度。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特征
新課程改革對地理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第一,以學習觀為出發點。課堂學到的知識只是認識事物的符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才是學習的本質,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第二,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教學方法設計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落腳點。新課程改革要求,不僅要重視教學方法運用過程當中學生認知的因素,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教師在愉悅的情緒中教學,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學習技能,提高能力。第三,以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為中心。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學往往是教師單一教的過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主宰者,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者。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地理新課程的教學方法中,教師不再是只指導學生學習,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學習和獲取知識不再是被動的接受、存儲,而是一個討論、研究、合作和發現學習知識的動態過程。第四,多種方法、手段優化組合。打破以往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備感乏味的局面,有利于發揮教學計劃的整體教學效能。
二、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個案舉例
1.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小組活動為核心,促進學生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小組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以團隊的總體評分作為評價和獎勵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主動探索的基礎上,是一個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過程。例如,在學習“城市環境”專題時,教師可以把教學過程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課前準備。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確定小組長;布置各組的調查項目,內容包括城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交通條件、綠化面積等,設計調查表格,確定采訪對象及采訪提綱,準備攝影或錄音器材;每個小組確定1~2個調查對象,利用雙休日或節假日進行調查。二是課堂活動。小組代表將本小組的調查報告向全體同學宣講,展示自己組的實踐活動成果時,可以用調查所得的音像資料、圖片和文字材料,也可以用實驗演示,其他學生可以對各組調查匯報的情況進行提問。教師在鼓勵學生開展課外學習活動的同時,應及時指出學生調查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探究式學習法
探究式學習法是教師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通過閱讀、質疑、猜想、調查、分析、討論等構建知識,領悟科研方法,形成科學觀念的教學方法。它包括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探究教學方式,也包括學生的探究學習。地理探究式方法的基本程序為:提出地理問題——提出假設或猜想——收集、整理、分析資料,驗證假設——總結、評價和交流。例如,在學習《工業的區位選擇》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寶鋼和鞍鋼這兩大鋼鐵企業的區位因素有一個深入的了解,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經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工業生產需要土地、勞動力、資源、能源、水源等多種因素。寶鋼和鞍鋼是中國兩大鋼鐵工業基地,一個位于遼寧省東北部,一個位于上海東北部,兩個地區的資源條件有什么區別?上海寶鋼為何設置在長江附近?從市場和資源這兩個要素考慮,你認為寶鋼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問題設置環環相扣,能有效引導學生思考由淺入深,逐步提高信息解讀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地理教師要科學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綜合考慮地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師生特點、教學條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將教學方法優化組合,從而提高教學的總體效果。
責任編輯 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