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金花
摘 要: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從而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在新高考背景下,情感教育成為高考的重要內容,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將情感教育重視起來。基于此,本文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教育;滲透策略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以確保學生可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收獲,成為國家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而情感教育的滲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還可以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獨特的學習體驗,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將情感教育的滲透重視起來。通過調查發現,當前的高中語文學科中的情感教育滲透存在一定問題,所以筆者進行了探究,望可為教師帶來一定參考。
一、通過教材內容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一)通過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素材,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教材內容皆為教材編寫者精心挑選而成,其不僅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也可發揮出重要作用。多數教材的內容都蘊含著情感素材。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對教材內容中的情感素材進行深入挖掘,以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1]。
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長沙》時,教師便可通過挖掘教材內容中的情感素材,完成情感教育的滲透。這首詞的作者為毛澤東,是其在長征過程中創作的,距學生生活的時代較遠,如果教師直接進行教授,很有可能出現學生無法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滲透的情感的現象,導致教學效果與理想存在較大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在課前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挖掘,了解文章中蘊含的情感素材,并以此為主線設計教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朗誦者朗誦這首詞的視頻,由于視頻具有圖文聲結合的特點,可以帶給學生視覺、聽覺雙重刺激,使其將自身注意力快速集中起來。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視頻進行分析,即視頻中的朗誦者在朗誦這首詞時,滲透了怎樣的情感?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之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對詩歌進行朗誦,從而感受作者在詞中寄予的“擔當天下、舍我其誰”的豪情壯志。
又如:在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時,教師便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直觀呈現作者的生平經歷、創作這首詩歌時的背景,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粗淺了解。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朗誦詩歌。在朗誦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找到情感,并融入其中。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如何進行朗誦?為什么這樣進行朗誦?作者在文章中滲透了怎樣的情感?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提高教學實效性。
再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帶領學生進行朗誦,在學生對文章有所了解后,以任務的形式引導學生探討,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即呈現“了解文章創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生平經歷”“結合文章進行思考,作者是否想去前線,為什么沒去,這篇文章只是寫景嗎?如果進行了情感滲透,滲透了怎樣的情感?”由于學生有著獨特的想法,且在閱讀過程中的入手點不同,所以在討論過程中可說出不同的答案,并且,多數學生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所以會舉例論證與他人進行激烈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文本,也可逐步感知文章中滲透的情感。
由此可見,教材內容中蘊含著較多情感素材,倘若教師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及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滲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便可增加高中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透過文章與作者進行深入溝通、交流,獲得獨特感悟、體驗。
(二)通過拓寬課外閱讀文化視野及情感領域,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課外閱讀也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種,其在豐富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在幫助學生形成人文素養方面有著積極作用,所以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將課外閱讀文化視野及情感領域拓寬當作入手點,借助其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2]。
考慮到高中階段的學生的各項能力處于發展之中,且未掌握適合的閱讀方法,所以,在拓寬課外閱讀文化視野及情感領域方面,教師可起到引導作用,引入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相符的閱讀文本,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比如:教師可以將一些大眾化讀物推薦給學生,如《南方周末》《讀者》《青年文摘》等。又如:教師可以將文學大家的優秀作品推薦給學生,如《駱駝祥子》《邊城》《八駿圖》《朝花夕拾》《墳》《熱風》等。針對大眾讀物,教師可將這樣的閱讀方法滲透教授:粗讀——了解文章大意及作者觀點,精讀——了解文章滲透的情感。針對文學大家的優秀作品,教師可將這樣的閱讀方法滲透教授:拿筆進行記錄、勾畫,嘗試站在作者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從中汲取營養。
由此可見,通過拓寬課外閱讀的文化視野及情感領域,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可使學生明確語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從而為其成長與發展提供保障。
二、通過教學方法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一)通過利用情感性語言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語言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橋梁,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基于情感教育的高中語文教學存在一定不同,但也需要教師利用語言。所以想要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想要對情感教育進行滲透,教師就需將情感性語言利用起來。通常情況下,情感性語言的利用需從口頭語言及肢體語言的利用入手[3]。
1.通過口頭語言的利用,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在利用口頭語言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時,教師需將語調、語言節奏、停頓及重音、修辭方法巧妙利用起來,借助趣味性語言優化教學活動,使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利用口頭語言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具體而言,教師可給予學生一定時間,待其對文本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師可以說:“朱自清先生利用較多修辭手法描述了荷塘月色的美景,使人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么你們覺得朱自清先生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荷塘月色呢?與這個季節有關的詩句有哪些?”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進行深入思考,并說出不同的答案。學生說出答案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詩句進行探究,從而掌握詩句的美,了解、感受詩句的魅力。之后,教師可以回歸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作者是怎么觀察景物、怎么描寫景物的。又如:在教學《短歌行》時,教師可以采用語言加想象的方式實現知識教授,在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同時,使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比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分析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時,讓學生閉上雙眼,通過描繪情境,使學生通過想象回歸古戰場,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了解主人公的形象,感悟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由此可見,通過口頭語言的利用,可以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并給學生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
2.通過肢體語言的利用,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肢體語言也是教師語言的一部分,在情感教育的滲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就目前情況而言,肢體語言的表示形式有三種:一為表情,二為指點,三為描畫。其中最為傳神的要數表情[4]。以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為例,教師可通過表情、指點、描畫等方式給予學生啟發,使學生通過反復朗誦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滲透的思想情感,在完成知識教授的同時,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推動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由此可見,肢體語言的有效利用,可以將學生的情感巧妙地調動起來,為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提供有效的路徑。
(二)通過情境創設,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情境創設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所以,在情感教育方面有著一定優勢。在時代的發展下,如今多媒體技術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師進行情境創設提供了較大便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實現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5]。
1.通過畫面渲染實現情感教育滲透
人是感官動物,如果其視覺受到沖擊,便可獲得相應情感。所以,在高中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可將畫面渲染當作入手點,借助其達到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采用這一方式進行情感教育的滲透。這篇文章隸屬于借景抒情文,作者在描寫荷塘月色的美景的同時滲透了自身情感。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直觀呈現課文中描寫的“華清池”荷花、荷葉美景,將學生帶入相關情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又如:在教學《再別康橋》時,教師可以根據作者描寫的康橋進行圖片、視頻搜集,使詩歌中的美景直觀呈現于學生面前,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為學生理解文本提供抓手。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劍橋大學的風景圖,借助哥特式建筑及圖書館、康河及一艘艘小船使學生站在徐志摩的角度上進行思考,從而感悟詩歌中滲透的情感。
2.通過音樂渲染實現情感教育滲透
音樂無國界。因為不管音樂的語言是什么,都可以進行情感傳遞。所以在高中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可以將音樂利用起來。例如:在教學《雨巷》時,教師便可采用音樂渲染這一方式實現情感滲透。首先,教師可以將相關音樂呈現于學生面前,并借助詩歌的節奏、韻腳等,再現“雨巷”意境,以營造哀婉、幽遠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其次,教師可以在朗誦完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說出自己在聆聽的過程中獲得的想法、產生的情感共鳴。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進行了深入思考,理解了教學內容,也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又如:在教學《故都的秋》時,教師也可播放符合畫面的音樂,借助音樂將學生帶入相應情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感知學習語文的樂趣。由此可見,通過音樂渲染這一方式,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情境創設,使學生發揮想象,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掌握文章情感。
3.通過朗誦實現情感教育滲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句話講述的是通過朗誦可以感悟文章中滲透的思想情感,從而完成思想教育的滲透。所以在高中語文情感教育中,教師可以基于此實現情感教育滲透。例如:在教學《雨巷》時,教師便需知曉,這篇詩歌屬于朦朧詩,所以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明白作者在寫什么,滲透了怎樣的情感。為了實現知識的有效教授,為了提高教學活動的實效性,教師可以采用朗誦這一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課堂伊始,教師可以將葉圣陶對這首詩歌的贊譽呈現于學生面前:開創了新詩音節的新紀元。而在看到這一贊譽后,學生會對詩歌產生好奇,想要進行欣賞。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錄音,通過朗誦音頻將學生帶入相應情境,產生情感共鳴。之后,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誦,逐步把握詩歌的感情基礎、感知詩歌的美。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始終占據著主體地位,并結合自身想象感受、體會到了作者在詩歌中滲透的思想情感、詩歌的美。又如:在教學《雨霖鈴》《聲聲慢》時,教師都可通過朗誦這一方式實現情感教育。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給予學生一定時間與空間,使學生對詩歌進行簡單閱讀,明確詩歌表層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相關圖片,將學生帶入相應場景。此時,學生可對詩歌進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朗誦,并在一遍遍的朗誦中調整自己的情感。如此一來,學生便可切實感知文章中蘊含著的思想情感,理解教學內容。如此可見,朗誦這一方式在情感教育的滲透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其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情緒,使學生理解知識的同時,掌握學習方法。
(三)通過搭建平臺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
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即便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師需要對教學活動進行創新,需要對情感教育進行滲透,教師也需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就需要搭建適合的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并通過思考探究的過程,感知情感。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教師便可采用多媒體技術呈現相應視頻、資料,在學生對其進行簡單了解后,給予學生引導,使學生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在探討過程中,學生可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與他人進行思維碰撞,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文章思想情感,同時,學生的各項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高考背景下,對情感教育進行滲透是有必要的。但想要實現情感教育的滲透,教師就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學內容,選擇適合的方法。如此,才可使情感教育的滲透發揮出其效用,才可推動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軍風.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4):160-161.
[2]馬潔.淺析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運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0(2):36-37.
[3]姜虹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J].試題與研究,2020(3):59-60.
[4]房孝忠.高中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滲透情感教育的教學探析[J].中華少年,2019(13):277-278.
[5]段玉錕.淺議情感教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外語文,2017(16):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