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庚
摘 要: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學的熱點話題之一,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需要根據教學實際有機地滲透這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可結合具體學情來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案。文章基于高中體育教學經驗,就如何有效地落實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做好教學備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指導作用,來豐富體育課堂內容,適當調整體育必修課和選修課內容。教師也可采取逐步深入的方式,打造趣味課堂,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運動能力。
關鍵詞:高中體育;核心素養;運動能力;體育品德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在當前教育改革中,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需要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即符合“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思想。這份新課程標準凝練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今后一段時間內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1]。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掌握基礎的體育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并通過對體育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實現綜合素質的鍛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簡而言之就是注重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在各方面的素質發展,通過體育活動來理解基本的體育常識,形成一定的運動技能與體育品德,并且在塑造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方面發揮積極效能。其中,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是由學生自身掌握的基礎健康知識、良好的健康行為與日常學習鍛煉中具備的運動能力、良好的體育品德三部分構成。
一、高中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意義
根據現行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要求,高中體育教師需要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內容要求做好體育課堂內容在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上的改革,讓學科核心素養內容貫穿于整個高中體育課程教學始終。高中體育教師需要發揮體育教研組的教學智慧,運用結構化教學方式、運動聯結戰術方式、隨機的情境化游戲比賽、多元化觀察、合作化運動探究、技能評估與診斷、線上與線下互動學習等,讓高中學生在長達三年的體育課程學習中掌握體育基本知識、體育鍛煉技能與方法,逐步培養其學科核心素養,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新課標關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符合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引領著課程發展育人價值,突顯學生發展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價值觀培養的要求,也符合健康發展、終身體育鍛煉的思想意識行為[2]。為此,教師需要深入挖掘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內容與學生健康發展的關系,綜合了解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的現實情況,尋求適合學校發展的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可行性策略,根據新課標要求與當代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相適應,讓具體核心素養內容培養得以有效落實。
二、高中體育教學中學科核心素養落實策略
好的教學策略是課堂任務完成的重要方式,真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需要有好的教學策略。要想在高中體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策略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教學措施:
(一)逐步深入,調動學生運動興趣
由于高中學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繁重,體育課堂教學有一定特殊性,可以緩解學生繁重學習壓力,使學生在適當的體育運動中釋放壓力并調整狀態,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動素質。各種體育內容的教學都要圍繞講解、引導、機械動作、深入練習、適應與創作等展開,充分體現逐層深入的原則,每一環節的學習均是下一環節的前提,教師要結合學情來設計教學流程,在逐步深入中調動學生的運動興趣。
例如:羽毛球體育運動教學,教師將學生掌握羽毛球基礎運動技能設定為教學目標,在課堂初期為學生講解羽毛球相關知識,以及練習時的基礎運球技巧、有一定難度的動作技巧等,引導學生模仿教師的示范進行練習,此為講解。在學生對羽毛球知識與技巧了解后,教師可以講一些關于羽毛球的趣事,諸如奧運冠軍林丹的故事,林丹與李宗偉的賽事外的體育新聞故事等,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促進其運動積極性的形成,此為引導。引導過程處于課堂學習開始之初,可以同課前導入的教學環節融入進去。接著,在體育運動練習過程中,教師來回檢查學生的練習動作,并進行正確動作的示范,要求學生模仿正確動作進行持續的反復練習,直至形成機能反應,此為培養學生的動作反應能力。羽毛球的動作反應能力的練習不是一兩節就能訓練好的,課上教師需要做好規范動作引導,糾正錯誤的動作,讓學生知曉不規范動作要馬上糾正過來,便于今后學生課后體育鍛煉養成正確的動作要領。學生通過不間斷的課堂運動練習,能夠在不同場地中熟練、精準、順暢地進行羽毛球比賽或運動游戲,此為提高學生的適應力。課堂適應能力是體育運動持續進行的關鍵,教師需要做好情境營造,讓學生能有穩定的適應能力訓練過程,專心穩定練習。學生在掌握上述要素技巧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自身掌握的動作為基礎,結合自身喜好來設計不同動作,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在體育運動方面的積極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立足于體育教學課程標準,針對性創新體育內容,逐層逐次設計教學內容,不僅可以為體育教學的價值展現奠定基礎,還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為其核心素養的深化形成提供先決條件。
(二)打造趣味課堂,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
學生具備良好的健康知識與行為,是展開體育核心素養教學的一大前提,尤其表現為體育學習中學生有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3]。健康行為的形成,在于體育理論與運動實踐的有機組合。以運動損傷為例,要在課堂教學中著重強調運動損傷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自主防護認知。高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生理日漸成熟的成長期,具備學習體育運動技巧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需以引導為主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合作運動的能力,以學生的運動興趣為切入點來打造趣味課堂,實現體育學習的內化。
以投籃教學為例。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三分球投籃比賽視頻,要求學生結合視頻來討論關鍵的投籃動作與運動技巧。完成討論后,以小組形成進行6—12分鐘的投籃練習,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糾正錯誤動作。開展投籃比賽的小游戲,培養學生的合作運動能力,利于培養其社會適應性,使學生在游戲比賽中自主承擔相應角色,通過集體運動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創設趣味化的運動情境,引導學生練習持球交叉步的技巧,學會在四周均有防守的條件下進行原地或假動作投籃,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健康行為。在移動與固定防守練習中,學生可以形成走步違例的違規認知,了解與隊友合作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其體育品德。健康行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是基于體育教師正確的體育運動健康導向,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過程的運動鍛煉知識,兼顧體育鍛煉安全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健康體育運動的重要性。
此外,在游戲學習中教師還要適當關注場地安全、規避運動損傷、比賽規則等方面,發揮好自身的引導效能,為學生營造寓教于樂的運動情境。在觀摩視頻、實踐練習、游戲運動中掌握體育運動技巧,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根據不同運動項目特征,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運動技巧,無器材或簡單的器材體能鍛煉,都應設計針對性的運動方案,使學生了解到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在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的同時,為其掌握多樣體育項目、形成終身體育意識提供有力支持。健康行為這一學科素養是多方面的,教師在體育課中無論是場地環境、器材使用,還是在具體課堂授課環節,都可以針對性地做好健康行為素養的落實工作。
(三)創設情境,提高學生運動能力
體育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體育教師需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作為切入點,有效組合課堂內容和課外拓展,全方位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4]。運動能力是考查學生個人運動方面最為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在體育課上融入很多體育運動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培養運動能力。
以短跑運動的課外拓展教學為例。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來設置小組,各小組以縱隊形式排列開,各小組前安放一個籃球機,教師吹口哨后彈出籃球,站在小組前列的學生追球,若在百米以內拿到籃球,則記1分,若未拿到球則無分數,依次進行,最后高分數的小組獲勝。通過這種游戲情境的運動練習,可充分激發學生運動積極性。教師還可趁勢再開展幾次這樣的游戲,分數低的小組會迫切希望在后續游戲中獲取勝利。在游戲完成后,要求學生討論在短跑中提高速度的技巧,有些學生認為需要在起跑時就保持高速度,而有些學生認為要大跨步地跑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短跑……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展開總結與講解,使學生系統化地掌握短跑技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在技能訓練后具體判定學生的運動水平,針對不同運動素質的學生制訂相應的鍛煉方案,通過長期實踐來衡量學生的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是基于一定體育運動項目開展的,教師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需要分析哪些運動是學生適合的體育運動,可以鍛煉哪方面的能力,可以鍛煉哪部分反應能力,可以鍛煉肢體哪些部位的能力。教師、學生是構成課堂教學的兩大主體,教師在創設課堂情境時,要注重對運動技巧的引導,學生只有了解到學什么體育項目、為什么鍛煉、如何鍛煉,才可以打造高效的體育課堂。
(四)規范技能訓練,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基于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與體育協調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育課程教學中往往具有獨立的思維或者批判性,二是運動中體現的力量、耐力、爆發力、速度、反應能力等都比較成熟,這樣的學生可以較好地適應專業化訓練要求,具備高難度體育訓練的基礎。為此,在高中體育模塊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學生訓練的規范性操作,更要凸顯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要求。
例如:在高中體育模塊化選項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模塊化運動技能遞進方式選擇與實踐,讓學生理解運動項目和動作要領。模塊化體育知識是與高中體育必修或者選修課程相銜接的,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編排要求,了解運動技能的操作、運動涉及的體育學科素養內容,讓學生在認知和體育運動基礎上理解體育新知識與新技能,從而體驗到運動體育帶來的精彩,激發其學習深層體育知識的欲望。在體育模塊化學習中,教師要借助高效的教學方法,結合合作學習、競爭學習等,讓學生基于同學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提高其運動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等,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達成體育運動過程的配合默契,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促使學生不斷增強品格素質,進而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體育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學生在體育運動項目過程中培養的終極目標,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在某項體育運動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某方面的鍛煉,具體是組織能力,是協調能力,還是合作能力等都要權衡考慮。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學業壓力下參與運動,并傳授一些運動項目技巧,從而能夠鍛煉身體,一方面讓學生在體育課上能放松身體壓力,另一方面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參與文化課的學習。
(五)重視問題導向,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行為
高中體育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在課上的表現,及時發現學生課上的反應,知曉學生的不足之處,教師需要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學習情況[5]。為此,教師需要從教學實際出發,通過回顧、觀察學生的課堂體育鍛煉行為,通過讓學生審視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后引導學生反思問題,避免今后遇到同類問題時仍不能解決,這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環節之一。例如:在平時體育課堂結尾部分,部分學生都會打乒乓球。他們在打乒乓球時,作為體育教師不難發現有學生總是不能掌握正確的發球方法。此時,教師要幫助分析學生為什么總是發球失誤,找出學生發球失誤的原因,再結合示范對發球步驟與方法進行逐步講解,使學生逐步掌握正確的發球方法。同樣,在其他體育運動項目中也是如此,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在某項運動中的不足,必要時候進行一定的指導點撥,從而增進師生的感情。課堂總結是很多學科都采用的,體育教師也需要做好這樣的總結工作,總結自己、同學在體育運動課上的表現,發現彼此的不足之處。學生的總結不一定要求很高,教師可以補充學生剛才總結中缺少的或者是總結不完善的地方,無形之中拉近師生的關系,凸顯體育課堂和諧的一面。
結束語
綜上所述,高中體育教師要正確認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在教學實踐中根據具體學情來設計行之有效的運動方案。高中體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應當遵循差異性、科學性、學科性及民主性原則,從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能力、運動能力及學校體育設備與設施建設情況出發,重視問題導向,反思自身教學,不斷改進和提高。為此,教師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使學生可以積極自主地展開體育運動與日常鍛煉,這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行、磨煉其意志的有力渠道。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立足體育核心素養的要求與內涵,在幫助學生強身健體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良好的運動習慣。
參考文獻
[1]袁華杰.中學生體育核心素養體系及培養路徑[J].名師在線,2019(12):86-87.
[2]楊曙光.淺談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路徑[J].中國教師,2018(S2):142.
[3]陳秋芬.核心素養下高中體育學習評價方案的探究[J].運動,2018(9):113-114.
[4]李小花.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研究[J].高考,2020(2):189.
[5]張思斌.高中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0(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