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平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高中各學校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美術作為高中素質教育的基本課程,應該引起學校師生的共同關注。實現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數外等基礎課程外培養一門興趣愛好,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本文從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因素和實現有效教學的具體策略來探究新課改下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美術;有效教學
在教育部推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高中美術作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門學科不容忽視。要想實現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就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行現代化教學,同時也需要學生的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去,以參與者的姿態投入美術學習中,落實綜合素質的培養,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換。
一、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高中美術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巧,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學科更能夠發展學生的特長與優勢,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上具有特殊優越的條件。但從目前的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教學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相背離,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教學目標偏離新課程改革
目前大多教師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依舊帶有一定的功利性,并未致力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沒有響應新課改要求教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有的學校將高考作為唯一目標,而忽視了個性學科的教育,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上。進而導致教師忽略高中美術學科教學的特點,而像其他應試學科一樣注重知識的灌輸。因此,從根本上高中美術的課堂教學偏離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1]。
(二)傳統教學滯后新課程改革
許多教師未能及時改變教學方式,仍使用傳統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往往是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是課堂的中心與主體,且大多時候,講臺是教師表演的舞臺。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高中的美術課堂要交還于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然而,縱觀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整體,教師仍然是課堂的主導,教師的主導意識過強容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只能對美術知識被動機械地吸收。
(三)教學評價阻礙新課程改革
在教學評價中,大多數教師仍以繪畫技巧為主要標準來評價學生的作品,以作業為主要形式為學生打分,加強了教學的嚴苛性,增加了教師的權威,但同時也導致了有些學生的潛能得不到挖掘,有些學生的個性發展被束縛。并且學生作品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能光靠一個統一的、死板機械的標準來衡量學生掌握美術知識的程度。人各有所長所短,教師應該根據作品的多方面進行評價,從多方面發現學生作品的優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促進個性化教學的落實。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影響因素
(一)美術課程課時占據比例不合理
目前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多數學校師生只注重高考科目,而不重視美術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學科。即使在當前的美術課程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價值取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現在的美術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修養。但大部分高中學校只是為部分藝術生提供了一定的教學條件和環境,其他學生的美術課大多被文化課所占去,導致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學習美術。同時,學生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忽視了美術課堂的教學,普遍存在美術課堂上學習高考科目的現象。
(二)課堂教學方式不能體現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
美術課程是每個高中的基礎課程,是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必不可少的課程。然而盡管新課程改革要求各個學校提高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但大多學校都普遍存在不重視美術課的現象,教師只是任務式地完成教學,學生也只是應付式地完成學習。除此之外,教師也缺少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重視。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同樣的,每個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教師沒有根據學生的喜愛程度和能力大小來設計適合學生的美術教學方案,大大抑制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尤其是在高考的壓力下,教師更看重對學生的量化教育,對學生直接灌輸知識,沒有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因此,在教學方式上學生的學習具有被動性,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美術課堂上常常提不起興趣[2]。
(三)缺乏完善的美術教學資源
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學設備和教材的配置是影響課程進度和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齊全的美術教學設備和功能齊全的美術教學工具和場地是完善高中美術課程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只有美術基礎教具齊全,教師裝備齊全,高中美術教師才能開展高質量的美術教學活動。但目前高中美術課程開發過程中,大多高中學校缺乏專門的美術教室和學習美術的繪畫工具,同時基礎的美術設備也不完全,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所使用的繪畫工具及相關美術設備都是學生自己購買或制作的,學習資料大多由學生自己承擔;至于多媒體信息中心的使用,由于缺乏紀律性,任務繁重,美術課程很少有機會使用。
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個高中努力實行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換,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切實體現在教育過程中。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把課堂交還于學生,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操作,探究分析,來實現教師教學方式的革新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革新[3]。新課改明確要求高中教學模式應是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主動參與課堂,積極思考和實踐;教學理念應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教學目的應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貫徹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實現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現提出如下具體策略。
(一)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應貫徹“學生是教育的主體”的教學理念,避免出現學生被動參與學習的現象,學生不應以觀眾的姿態聽教師講授,以應付的心理被迫參與到學習中。這就要求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將課堂交還于學生,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作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讓自己的思想與知識不斷進行碰撞,提升自己的思想品格。新課程改革支持創新課堂學習方法,要求學習方法需要多元性和全面性。讓學生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不再機械式學習。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在學習中不僅收獲知識同時還收獲快樂,使學習方法更加民主科學。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不只是增加學生腦海里的美術知識,更是要關注學生人格上、靈魂上的變化。高中美術課堂要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人格素質培養,促進學生靈魂的升華。在高中課堂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學方案,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也應該通過不同類型的課堂來研究分析學生的學習方法,同時要以學生為主體地位來探究。
(二)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新課標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教師的講授在教學工作中占很大一部分,但必須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師生有效互動是傳授知識的保障。應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將課堂交還于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新課標背景下,摒棄長期傳統的直接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高中美術的課堂教學應從一味講授轉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進步。學生從自身條件出發,響應新課標下的教學工作,主動將自己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也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充分發揮重要作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總結與反思,積極做好新課標下的教學工作。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改變傳統教學中直接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教育模式,傳授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
(三)明確教學目標,轉變課堂教學評價方式
在高中美術課堂教育上,不僅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學生也應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美術時,不可投機取巧,僅教學基礎美術技巧,而不落實素質教育,僅僅把美術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忽略學生的素質教育。除此之外,也不可不重視學生的動手實踐教學,美術教學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需要學生動手實踐,不能僅紙上談兵,光靠熟悉課本知識而實現完整的美術教學。
美術作品評價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時不應死板地以教材為唯一標準,應從多方面的角度來評價,并發現學生作品的優點與特點。除此之外,教師在評價學生作品不足的同時不挫敗學生的信心,鼓勵學生學習美術,激發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實行分層化教學和分層化評價,促進學生個性化全面發展,保護學生的特長與個性。
(四)強化課堂教學反思
教師不能夠做空想主義者,只注意創新教學方案,而忽視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總結教學的經驗,不反思教學的問題。教師光有高中美術教學實踐經驗,而不加以反思總結,達不到教學實踐的最佳效果[4]。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行,教育部更加重視培養反思型教師,即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學習,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研究的教師。教師應聚焦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反思教學方案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珍惜每次的教學機會,提高教學反思的效率。
(五)聯系實際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藝術來源于生活,美術作品往往可以反映現實生活,其主要分為寫實和抽象兩派。由于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和理解表達能力不同,導致他們在繪畫的過程中表達方式有所不同,造成個性化差異。美術教學的課堂不應局限于教室,更應該多出現在大自然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出去寫生,讓學生通過觀察環境,選擇想要繪畫的對象和表達方式,根據平時所學的美術技巧,大膽地描繪。這樣的訓練不僅讓學生很好地運用教材知識,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思維能力。同時,在教師教學教材知識時,應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講解美術的魅力,提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審美水平。比如:在學習第四單元“無聲之韻——建筑藝術”時,可以讓學生列舉在生活中見到的建筑,并仔細回想它們的特征,比較中外建筑的區別。
(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
良好的教學氛圍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前提。在傳統的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都是采取主講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也只能對一些優秀的作品加以臨摹,形成一個固定的學習模式,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發展。因此,在新時期下,教師應該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正確的引導,積極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5]。
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美術是一種視覺的審美藝術,用多媒體教學更能夠直觀地展示出美術作品的魅力。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例如:在學習教材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民間美術”時,可以先給學生播放有關文化習俗的短片,讓學生通過短片感受到民間的質樸與率真,達到了調動課堂氛圍,烘托學生心境的目的后,再來介紹這章所要學習的民間美術,欣賞這章呈現出來濃郁鄉情的視覺效果。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教材的基礎上,搜集要鑒賞作品的相關資料,如作者生平或作品來歷,并以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這樣可以引人入勝,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同時更好地畫出優秀作品。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不應將自己放在比學生更高的地位上,要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若教師表現得高高在上,那么學生會產生害怕恐懼的心理,害怕教師的權威,不信任教師,不與教師溝通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信任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比如:在學生出現美術技巧錯誤時,避免學生出現挫敗心理,在糾正學生錯誤的同時,也要安慰學生,告訴學生出錯并不丟臉,不要害怕出錯,只有經歷許多錯誤,才能在不斷反思中歷練成長。經常性地鼓勵學生,會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其互相尊重從而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結束語
要想實現高中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緊跟時代教育發展的步伐,使用現代化新型教學方式,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學習與反思,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水平,不斷優化高中美術課堂教學方案。同時,學校也要重視美術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落實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換。
參考文獻
[1]魯昱.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有效策略探析[J].神州教育,2020(7):131.
[2]徐慧.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育有效方法[J].新源縣第二中學,2020(11):4.
[3]雷明利.新課改下高中美術教學有效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經濟新聞數據庫教育,2018(12):17.
[4]韓光磊.淺析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教學有效途徑[J].人文社科,2019(8):13-14.
[5]李鳳華.探究高中美術新課程美術鑒賞的有效教學[J].高中教育,2020(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