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學會質疑,在學生質疑解惑的過程中給予積極的、全方位的指導和評價,從而讓學生養成樂問、善問、好問的良好質疑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質疑能力;閱讀教學;方法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興趣廣泛,對不懂的問題喜歡刨根問底,敢于發問,敢于質疑,蘊藏著無限的潛能。教師要珍視學生這種與生俱來的良好潛質,讓學生從小養成在教學中獨立質疑的良好閱讀習慣。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質疑,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教師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
小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往往只注重閱讀內容的情節,不去思考閱讀內容的內涵,其外在表現就是學生在閱讀中很難主動提出問題。學生不思考的現象一般可以分為三種:一部分學生就是因為沒有形成思考、質疑的習慣;還有一部分學生是思想懶惰,不愿意動腦思考;剩下的那部分學生是膽小,羞于啟齒的。因此,教師要營造平等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鼓勵學生敢問、多問。
1.鼓勵學生質疑。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大膽地質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以通過講故事、創設情景等形式去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質疑的勵志故事,在班隊會上講給大家聽;讓學生摘錄一些說明質疑有益的名言佳句,張貼于教室內,時刻提醒學生學習質疑精神,將質疑落實到行動上。教師多鼓勵學生質疑,可以為學生養成主動質疑的習慣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設有利的質疑情境。閱讀教學中,要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就要創設一定的質疑情境,引導學生把閱讀內容放在質疑情境中去思考,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當課堂氣氛不活躍時,教師就要不斷創設質疑情境,用學生的質疑推動教學活動的進行。
二、交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學會質疑是閱讀教學的良好開端,也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學生的質疑興趣被激發后,會提出許多千奇百怪的問題來,教師就要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提供實踐環境,滿足各類學生的心理需求。
1.抓住閱讀的課題質疑。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題來進行質疑,因為課題往往能提供文本的線索,概括文本內容,或體現文本的思想主旨。比如在教學《蠶姑娘》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問,大多數學生都能提出:“蠶姑娘長什么樣子?”“最后變成了什么?”接著讓學生根據問題主動探索,互相解答。讓學生們邊讀邊尋找答案,處在一種積極的思維中,閱讀的內容也從而得以被學生理解。
2.抓關鍵句段質疑。閱讀中的關鍵句段常常關系著整篇文章的內涵與意義。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抓關鍵句段質疑,做到“觸一發而動全身”。比如教學《蝸牛的獎杯》一文時,當學到“蝸牛得意洋洋,它成天把獎杯背在身上,唯恐別人不知道它是飛行冠軍”這個關鍵句時,教師可以根據這個句子點撥學生,十分輕松地使學生了解了文中“榮譽面前驕傲自滿就會阻礙自己進步”的中心思想。
3.抓住“矛盾”處質疑。許多文章中“矛盾”的內容往往都不是無的放矢,教師要培養學生對這些“矛盾”內容的敏銳嗅覺,要引導他們敢于抓住疑惑之處質疑,以便學生提高閱讀質疑水平。(1)前后“矛盾”質疑。學生發現了文章前后的“矛盾”,也就有了疑問。如在課文《雨后》的閱讀教學中,有的學生會問:“小哥哥摔跤了,嘴里是說‘糟糕、糟糕!’可他為什么臉上還會出現興奮和驕傲的表情呢?”(2)對比質疑。對比質疑是對內涵不同的同一詞語進行比較后提出問題。如:“黃河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中兩個“長”字意思是否一樣?(3)設想質疑。假設一種與課文內容不同情況來進行質疑,使學生從另一側面或反面來理解文章。例如《掌聲》一文中,我們可以設想:“假如當時沒有掌聲,小英的講故事能成功嗎?”這種假設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聲的重要性和內涵。
4.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引導學生善于質疑,在閱讀學習中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閱讀成為一個不斷生成的動態過程,有效地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質疑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方式。有了學生大膽質疑的閱讀教學,那才是高質量的閱讀,充滿活力的閱讀。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