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的效率不斷提高。要構建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智慧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注重課堂整體把握。高效的課堂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要求,更應當是教師們不懈的職業追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了解;預設與生成;課堂整體
在當今,教師們越來越關注怎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很多教師在備課上花力氣,在課堂上下功夫,在革故鼎新上動心思,想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課堂教學不僅有效而且高效。筆者認為,立足學生,著眼教學,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學生
充分了解學生,才能有的放矢,大展拳腳。要想課堂高效,沒有對學生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是難以達到目標的。我們必須時刻把學生作為主體,進行透徹的了解,才能開啟高效課堂的第一步。
1.把握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小學生在不同年級有不同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每個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需要。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在興趣的推動下才能產生了解、表達、學習的愿望。三年級以后,學生往往不會滿足于故事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會想更進一步地了解故事的情節、故事發展的前因后果、文字表達的精彩。這一階段教師就要按照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征和需求,逐步把他們的學習思維引向更深處。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學習的重心是將他們所學的化為己用,能表達出來。
2.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說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知識儲備,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引導者,不能罔顧學生認知水平進行教學。灌輸、填鴨、無視學生的認識水平的課堂與“高效”二字絕對是無緣的。
3.把握學生的基礎情況。學生的基礎情況包括他們的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閱讀水平、預習情況、學習情緒、思維水平和特點、班風班貌等。同樣的教師、同樣的教材、同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在不同班級的學習效果、教學效率會截然不同,這也是學生的基礎情況相異使然。每個學生都有其秉性特點,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來看,對學生的基礎情況的全面了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使課堂更加高效。
二、智慧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
課堂上,即使教師準備再充分,也會有意想不到的“意外”。如果不能智慧地處理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抓不住“意外”的契機轉化為教學新能量,那課堂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1.善于發現并利用隱含在“意外”里的教學支點。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說:“人們無法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如今的課堂更關注過程和體驗,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課堂生成的動態資源具有隨機性和偶發性,這就需要教師能敏銳地發現并利用這些“意外”的生成資源。
以《梅蘭芳學藝》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情節,學生沒有表現出“眼睛會說話了”這一細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自己心愛的玩具被朋友搶走了還摔在了地上,讓他們先感受自己和同學眼神中的憤怒,體會眼睛的“語言”。“搶走了玩具”,給了學生體會“眼睛會說話”的空間和平臺。在具體的情境中有了的完整故事情節,學生自然就掌握了要點,一下子明白了用眼睛活靈活現表達情感的“眼睛會說話”。課堂也因這樣臨時的生成迸發了一種活力,教學有了一個全新的支點,教師的智慧得到彰顯,教學目標如期達成的同時課堂效率也得到了保障。
2.善于激發“意外”里的教學契機。“教無定法,學貴出新”,面對課堂中與預設相離的生成“意外”,教師要有創設新教學情境的智慧。比如教學《這兒真好》一文,要讓學生理解“漫山遍野”的涵義,教師可以創設一個繪畫的情境,讓學生上黑板畫一畫“漫山遍野”的花朵,通過繪畫讓學生直接理解詞義。其實,課堂上生成的“意外”不僅是考驗教師智慧的時刻,更是一個點燃學生學習熱情的良好教育契機,倘若教師面對這些“意外”采取簡單草率的方式處理,往往會錯失提高課堂效率的機會。
三、注重課堂整體把握
要想課堂高效,還需要注重對課堂的整體把握。綜合所有因素,確定教學重難點,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使用最優的教學策略,設計最恰當的問題,遵循學生的認知和學習規律,加上有效性的評價,將這些因素有機的在課堂上進行運作,我們才能在提高課堂效率的道路上大有作為。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