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課程本身的內在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課內和課外兩種資源,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氛圍,讓學生在語文知識和語言能力獲得提升的同時不斷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的了解,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對國家、民族的積極認同和樸素情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了愛國主義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謳歌先烈、贊美河山的文章詩篇,生活中也有許多革命遺址和名勝古跡傳承著愛國主義情懷。利用這些課內外的資源,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一、充分利用課內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載有大量描寫祖國壯麗山河、介紹革命先烈以及古代勞動人民偉大勞動(發明)成果的文章,這些都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好載體。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好這些篇目,使學生在語文知識和語言能力獲得提升的同時不斷加深對祖國歷史文化、人文地理的了解,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增進學生對祖國秀麗河山的了解。《桂林山水》《日月潭》《美麗的小興安嶺》《觀潮》等課文,描述的都是祖國的大好河山,融入了作者對這些壯麗景色的濃濃贊美之情。在進行這些篇目的教學的同時,不僅要讓學生對課文中美的景色、美的語言以及情感進行感悟和理解,還應當讓學生從中得到知識和情感的升華,進一步增進對祖國的了解。讓學生體會完這些以后,教師還可以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了解更多的祖國各地的美麗景色和壯麗景象,從而激發他們的自豪感。
2.增進學生對革命先烈的了解。當下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描寫革命先烈和著名歷史人物的,如《八角樓》《朱德的扁擔》《劉胡蘭》《狼牙山五壯士》《飛奪瀘定橋》等。這些文章都是通過一個個人物和事例描繪了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的光榮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英勇頑強、前仆后繼的奮斗征程和一個個鮮活的英勇人物。有些學生受社會不良價值傾向的影響,對課文中革命先烈和著名歷史人物的言行難以理解。這時,就需要通過教師講述當時時代背景以及人物成長歷程來幫助學生認識到人物行為的必然性以及其思想的崇高偉大,糾正學生的錯誤價值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為祖國繁榮發展不懈奮斗的崇高理想。
3.增進學生對祖國歷史的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長城》《趙州橋》《南京長江大橋》《頤和園》等一些反映我國人民偉大勞動(發明)的文章。而這些文章的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將延綿不絕的中華歷史文化以及人民的璀璨成果滲透其中,加強學生對凝聚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歷史文物和歷史建筑的了解,增加他們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和對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傳承和發揚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他們熱愛學習、發明創造的不竭動力。
二、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英雄的故居、抗戰遺跡、革命舊址等,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資源組織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了解愛國英雄們在中華大地上的奮斗歷史以及偉人、烈士為國奉獻、犧牲的偉大精神,加強學生建設富強祖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在《董存瑞》《狼牙山五壯士》《別了,我愛的祖國》等一些課文的教學之后,組織學生參觀革命遺址,請親歷長征的老紅軍講長征故事,讓學生結合課文,增進對革命歷史的理解和了解,讓學生在濃厚的紅色氛圍之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生的閱歷以及思想認識有限,許多時候并不能理解一些深奧的道理,但他們卻能對愛國主義情感產生樸素的共鳴。因此,在語文教學之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也必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通過對課文、對自然景觀、對故事、對人物的無限想象和情感共鳴之中逐漸積累愛國主義情感。不論在課文的講解中,還是在課外活動的組織中,教師都必須始終保持對祖國的敬意和愛意,以熾熱的情感為學生進行講述和教學,并注意創設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進而讓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