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更是語文學習的重頭戲。對于小學低年級而言,作文長期以來是困擾語文教師和學生的一大難題。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夯實寫作基礎,設計多樣的方法去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以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策略;閱讀;評改
一、夯實寫作基礎
在新課改的初期,很多小學教師不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比如對“生字詞”的教學環節不太重視,導致很多學生組詞造句時錯誤不斷,不按筆順寫字更是習以為常。俗語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痹诮虒W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加強他們對生字詞音、形、義的掌握。夯實了基礎知識,才能讓學生學會語言的具體運用,進而提高自我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有言道“書不熟讀不開講”,“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上閱讀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地把握住閱讀中的關鍵詞句并啟發學生有效地品讀、借鑒、仿寫,經常進行理解性的“課堂小練筆”,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文本的寫法,達到深入研讀、以讀促悟、以讀促寫的目的。
二、提升寫作技法
觀察是作文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用心的觀察,描寫無疑是乏味無趣的。語文作文水平要提高,就得在作文教學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都是普通的,而在他們身上發生的許多小事,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卻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如有一位同學在寫《我的爸爸》這篇習作時,選擇了以下材料:爸爸喜歡吃辣的;爸爸愛唱歌,特別愛唱歌曲《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這些材料盡管是凡人瑣事,但由于小作者用心觀察,刻畫出來的人物形象豐滿、特點鮮明,令人倍感親切。
教師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之后,要指導學生在寫人記事時緊扣特點,展現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或與眾不同的美景。有一位同學寫的《秋天的果園》里有這樣一段文字:“我來到叔叔的柿園里。只見園里滿是高大的柿樹,紅燈籠似的柿子壓彎了枝頭。一陣秋風吹來,幾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抬頭看看柿子們,它們正在風中搖擺著。看那樣兒,我還真擔心它們掉下來呢!”寥寥幾行文字,洋溢著秋天的美麗、成熟以及豐收的喜悅,這是觀察之后緊扣特點進行寫作的成功范例。文章除了言之有物,切忌空泛外,它也有一定的外在形式,即結構。當學生們的寫作技能有了一定提高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文章中講究結構布局,增強文章的條理性。好的作文敘說描繪得有層次,議論抒懷得有條理,闡述介紹不零亂。比如一位同學寫的《走進春天》這篇作文,是以自己的行蹤為順序來進行描寫的,先寫在院子里看到的景物,再寫去小河邊的路上看到的景物,最后寫小河里的景物,層次十分清晰。我們看到的景物不可能是單一的,學生在描寫各種景物或記敘事件時,一定要按順序來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不會顯得雜亂無章。
三、重視評改作用
重視評改,不等于次次全批全改。評改的方法可以多樣化,如采用面批面改,帶動全體;學生互評互批,共同進步。當然全批全改的傳統評改方式也不能丟,特別是對剛接手的新班,教師可以通過全批全改更全面地了解學生。重視評講,重視評改,重視示范作用。教師可以讓學生把作品放在小組內讀,要求小組成員認真傾聽,互評互說,推選比較好的在班里讀,給學生創造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體驗寫作的快樂。學生互評互改的過程有助于他們的互相學習,更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合作交流意識,也能讓學生的作文水平有較快的提高。學生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能培養學生嚴謹的文風以及做人腳踏實地、一絲不茍的態度。教師也要借助寫作文評語這一溝通的橋梁,用筆與學生對話,向學生傳達積極的信息,讓學生讀后感受到老師的理解,感受到老師對文字的精益求精。在作文批注時,要努力尋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表揚他們一個準確的用詞、一個優美的句子、一個巧妙的結尾……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績,享受辛勞后得到肯定的快樂。當然,對于出現的問題也必須給予指出,但是批評方式一定要委婉真誠,讓學生從心理上易于接受,讓學生明白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作文寫得更加順暢,更有吸引力。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