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常常重視詞匯、短語、篇章、修辭、語法等,而對隱藏在它們后面的英語文化關注不夠。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本身既是思維的工具,更是文化的產物。將小學英語教學納入跨文化交際視角,有助于小學英語教學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視角;思考
一、跨文化交際及其與小學英語教學的關系
跨文化交際一般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中涉及到的文化層面的交往。對于小學英語教學這一特定活動而言,跨文化交際的含義是指擁有漢語文化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遇到的漢英兩種文化的互動與碰撞。無論是廣義上的跨文化交際,還是狹義上的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其共有的特點就是信息的發出者與接受者來自于不同的文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代表英語文化的是英語教師與英語教材以及其他學習共同體,而接受英語文化的則是學生。之所以說跨文化交際對小學英語教學有啟示作用,是因為“交際的中心問題是賦予(學習)行為或結果以意義”。薩姆瓦認為,“交際是一種雙邊的、影響行為的過程”。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行為,而英語學習又具有跨文化交際的特性。因此,小學英語學習就應通過文化的交往,讓學生在漢語基礎上獲得對英語文化的認同。
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小學英語教學的特點在于學生擁有相對豐富的母語文化。而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基本為空白。這就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挑戰與機遇:一方面,由于對英語文化基本沒有了解,交際更多的是一種簡單的(有時甚至是單向傳輸的)過程(并不能認為沒有交際),如學生在上課伊始利用英語教師所教的“Morning sir.”與教師的“Morning, boys and girls.”的互相打招呼,就標明了交際的開始;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學生對英語文化的欠缺,英語教師才大有作為,比如說在英語教學中不僅是教英語知識,還可以向學生傳遞英語文化中的生活習慣等。
二、跨文化交際視角對小學英語教學的要求
以英語文化中的人際交往為例,在鳳凰譯林版4A上冊中有這樣一些教學內容:I like dogs, Let’s make a fruit salad,How many, I can play basketball等內容。綜觀這些內容,可以看到它們多是以知識性為主,而文化內容則相對不明顯。而事實上可以從最初的教學開始,就給學生滲透一種最為基本的英語文化,并在此過程中將之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如可以讓學生去比較中國人的姓名與外國人的姓名。教材中一般只提供姓,甚至不提供姓名,直接進行問答。從文化角度講,這是不太合適的。中國人的姓在前、名在后,如“張小麗”,而英語國家則是名在前、姓在后,如William Clinton,William是名而Clinton是姓。又如在對教師的稱呼中,常常讓學生稱呼Mr或Mrs。但如只有這一個稱呼,學生獲得的就只是一個知識。如果告訴學生這樣的稱呼一般放在已婚的男子或女子前,一般用于比較正規的場合,進而告訴學生對于女子而言如果不知其是否結婚時,也應當用Mr。對于未婚的女子則應當用Miss。這時,學生獲得的就是一種不同于母語的交際文化。
從小學英語的教學實際中還可以發現這樣一些情形:Have you had your lunch? How old are you?What are you doing? Where are you going? 這些情形多是英語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用英語表達的習慣而設計的。雖然目的很好,但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因為英語習慣中是不適宜如此直接地問對方問題的。在漢語情境中常見的“吃了沒有”“你去哪里”等,對于英語國家的人來說都是很冒昧的問題,不能直接問出。
三、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小學英語教學反思
反思當下的小學英語教學,盡管經歷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經過了課程標準的修訂與教材的修改,但其中的文化因素仍然隱藏在知識因素中,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去發現、探索。反思小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要求,還應當記住另外一個提醒:在英語交流的情境中,英語語言使用者一般可以容忍語法錯誤(事實上語法錯誤在英語國家人的使用中也常常出現),但不可違反講話規則。這里所說的“講話規則”其實就是一種英語文化。
責任編輯 許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