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作為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學生知識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作為初中信息技術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尊重教學的規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選擇有效的教學途徑,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提高
一、鼓勵自主合作,提高學習效率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解,而學生在臺下聽得昏昏欲睡,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課堂時間合理分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合作學習的水平。例如,在教學“Word操作與使用方法”時,可以設計“文章排版”的任務,要求學生在給出的文章中插入圖片和藝術字,并滿足文章字體與格式段落的要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成小組,共同討論遇到的問題,通過合作交流、互幫互助,不但提高學生的自主分析和思考能力,而且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二、采用對比教法,提高教學效率
在教學“Windows”基礎知識時,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比如“資源管理器”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我的電腦”這一窗口,讓學生對比兩者界面的不同,以強化學生對信息的認知,提高學習效果。在信息技術知識中,存在很多具有相似性的知識點,所以教師應在備課過程中,對這些相似知識點加以分類,將其整合與歸納。
三、理論實踐結合,高效完成任務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當學生學習之后,教師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加以解答,使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為后面的實踐操作奠定基礎。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邊自學邊查閱資料,把理論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具體操作的過程和結果,增強學生的感官認知,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點的理解。例如,在教學“Windows操作系統的基本操作”時,可以一邊講解窗口的組成部分,一邊演示怎樣改變窗口的大小,以及怎樣移動和切換,以增強知識的直觀性,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
四、測驗考核分層,保護學生興趣
測驗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評價體系,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摸底,如果采用整體劃一的測驗方式,對于高層次學生來說,沒有任何挑戰性,對于低層次學生來說,沒有任何成就感。因此,教師應采用分層測驗的方式,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獲得提高,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感悟、有所進步,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和興趣。例如,在教學“Word的編輯和設計”之后,教師可以根據認知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對于高層次學生,應要求制作環保宣傳的電子小報,并對字體、顏色、布局、藝術字等提出要求;對于中層次學生,應提供樣板和素材,讓學生根據個人愛好進行設計;對于低層次學生,不但要提供樣板,而且要提供文字和圖片,讓學生模仿制作。
五、利用課下時間,開展拓展教學
要想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但要做好課堂教學,而且要拓展課外教學活動。作為信息技術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在課外組建興趣小組,指導學生開展多樣化研究活動,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訓練,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能力。例如,在教學“安裝與卸載軟件”這一部分之后,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從網絡中下載各種應用軟件,不斷豐富電腦的應用功能,并自主進行安裝與卸載等操作活動,以加強學生安裝與下載應用軟件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