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從初中升入高中,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由具體到抽象,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產生了學習上的“困難期”。因此,如何處理好初高中數學教學的銜接與過渡,已成為高中低年級數學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要求教師搞好初高中數學銜接教學。
[關鍵詞]數學;初高中;教材;銜接;過渡
一、初高中數學成績分化的原因
1.環境與心理的原因。對高一新生來講,環境可以說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學、新教師、新集體……學生有一個由陌生到熟悉的適應過程;另外,經過緊張的中考復習,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些學生產生“松口氣”的想法,入學后無緊迫感;也有些學生有畏懼心理,他們在入學前就耳聞高中數學很難學,高中數學課一開始的確有些難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函數等,使他們從開始就處于茫然無趣的被動局面;另外,高一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在心理上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產生了閉鎖性,給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表現在學生課堂上就是啟而不發,呼而不應。
2.教材的原因。首先,初中數學教材內容通俗具體,多為常量,題型少而簡單,教材偏重于實數集內的運算,缺少對概念的嚴格定義或對概念的定義不全,如函數的定義、三角函數的定義就是如此;而高中教材對不少數學定理沒有嚴格論證,或用公理形式給出而回避了證明,比如不等式的許多性質就是這樣處理的,這與初中相比增加了難度。此外,內容也多,每節課容量遠大于初中數學,這些都是高一學生數學成績下降的客觀原因。其次,由于近幾年教材內容的調整,現行的義務教育新教材和與之銜接的高中教材,在內容上進行了刪減、調整,指數、對數、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解斜三角形、分數指數冪等問題的刪減,客觀上降低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難度但也同時加重了高一數學的分量,學生的兩極分化明顯后移。
3.學法的原因。在初中,教師講得細,類型歸納得全,練得熟,考試時,學生只要記準概念、公式及教師所講例題類型,一般均可對號入座取得好成績。到高中,由于內容多時間少,教師不可能把知識應用形式和題型講全講細,只能選講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題目,以落實“三基”培養能力。然而,剛入學的高一新生,往往繼續沿用初中學法,致使學習困難較多,完成當天作業都很困難,更沒有預習、復習及總結等自我消化、自我調整的時間。
二、搞好初高中教材教學銜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搞好入學教育。首先給學生講清高一數學在整個中學數學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結合實例,采取與初中對比方法,給學生講清高中數學內容體系的特點和課堂教學的特點。此外,給學生分析初高中教學在學習方法上存在的本質區別,并向學生介紹一些優秀學法。最后,可以請高年級優秀學生談學習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少走彎路,盡快適應高中學習。
2.結合學生實際,立足于大綱和教材,循序漸進,防止急躁。高一數學中有許多難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如集合、映射等,對高一新生來講確實困難較大。因此,在教學中,應從高一學生實際出發,采取“低起點、小梯度、多訓練、分層次”的方法,將教學目標分解成若干遞進層次逐層落實。
3.研究教材的邏輯結構,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區別,建立知識網絡,突破“銜接點”。初高中數學有很多銜接知識點,如函數性質的推證,求軌跡方程中的代數式的運算化簡求值,立體幾何中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等。因此,在講授新知識時,有意引導學生聯系舊知識,復習和區別舊知識,特別注重對那些易錯易混的知識加以分析、比較和區別,認真研究教材的邏輯結構,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突破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以“銜接點”帶動知識的突破,能幫助學生培養整體意識和提高思維層次。
總之,數學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數學的銜接教學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心理學告訴我們:“前面的學習活動會影響后面的學習活動。”良好的銜接教育為后面的學習提供了保證。測評其成功與否的標志,主要看學生是否順利進行角色轉換,是否有效地控制分化,學生對數學學習是否具有熱情,學習方法是否得到改變。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