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知識也不例外,數學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只要教師平時多留心、多觀察,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變成貼近生活的現象、事物,使學生在生活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把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時時有數學,學生就會對數學學習充滿興趣,就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方法;情境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只關注數學知識的傳授和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與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行的小學數學課本中也選取了很多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除了在選材上貼近生活,更重要的是從實際生活中出發,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來使他們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進而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已有生活經驗主動地學習和探究新的數學知識,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一、教師要從生活中導入新課
要想使小學數學教學貼近生活,教師首先要學會通過生活實例導入新課,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使他們以具體的生活現象作為背景展開討論和交流,進而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和興趣,使他們充分感悟和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水果、蔬菜、學習用品、玩具等,然后讓學生歸類,之后再讓學生回憶超市的商品都有哪些分類,每一類商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這樣學生就能明白“分類”的內涵和具備的條件,就會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把生活中的事例、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貼近生活的有趣的情境,引導和鼓勵他們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和數學問題,并學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進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二、數學教學語言要貼近學生生活
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語言,數學知識相對于小學階段的其他科目來說比較抽象,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具備較高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將抽象的知識化為形象、直觀的語言,使學生樂于接受、易于接受。比如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解釋知識,可以利用常見的事例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還可以通過編故事、猜謎語、編兒歌和順口溜的形式來讓學生記憶知識點等,這樣就能夠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精力集中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如在讓小學生記憶圓周率約等于3.14159時,學生記起來比較困難,但如果把3.14159改成順口溜“山間一寺一壺酒”學生就很容易記憶,而且會記憶深刻,不易遺忘。
三、讓學生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知識的目的之一是為了應用,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數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維和方法等去分析和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與生活聯系緊密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用所學得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讓學生去商店買文具,每個練習本0.5元,全班共45人,每人買兩個練習本,需要準備多少錢,如果全班每人再買一支圓珠筆,每只圓珠筆1.5元,總共需要多少錢。教師還可以設置讓學生幫助父母買蔬菜、日用品等問題,將數學與生活、學習有機地聯系起來。設置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環節,既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使他們體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依據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和理念,將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間,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創新,用所學知識解決和驗證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數學的作用和目的,達到新課標要求: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