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全面提升的重要舉措,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熱情;有效引導,建立信念;多措并舉,深化發展;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全面提升,開拓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
[關鍵詞]小學數學;動手能力;培養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多渠道開拓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結構,真正激發學生內在動力,讓學生有效實現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掌握知識的形成、轉化,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
一、創設情境,激發熱情
研究表明,適合的問題情境能夠有效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拓寬課堂教學模式,為學生課堂學習提供動手操作的平臺,促使學生積極進入問題情境中,自覺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比如教學“圓的認識”時,在上課預習之前,筆者讓他們用手中的硬紙板每人動手剪一個圓,學生經過一陣討論之后,決定通過動手折一折,來確定圓的直徑,這樣一來,他們就認識了圓的直徑和半徑;同時,讓他們動手用直尺量一量圓的直徑和半徑,進而發現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由于學生通過了具體的自身實踐,因而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互動積極,他們從中切實感受到了動手操作的樂趣,并在動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教學效果突出,達到了課堂教學的預期目標。
二、有效引導,建立信念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化的教育觀念強調學生要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通過長期的引導培養,讓他們形成主動參與動手實踐活動的良好意識,并逐漸固化為自覺行為,當教師的鼓勵引導有一定效果后,教師要進一步為學生的能力鞏固提供信心和勇氣,讓他們樂于動手、敢于動手,最終通過動手實踐獲取知識的形成過程。比如說教學“厘米、米的認識”時,對于這些長度單位,二年級學生認識不清晰。教師可以從比高矮等實際事例入手使學生明白長度單位對于精確測量的意義,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工具認識這些長度單位,然后動手測量書本長寬、黑板的長度、教室的長寬等。通過實踐,感知厘米、米的長短及這些長度單位的實際運用。
所以,教師在組織動手實踐活動內容時,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種強烈的探求欲望,更要創造外部環境。比如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我表現的機會,讓他們樂于表達、敢于表達真實想法,這樣,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水平就會真實表現出來,暴露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而得到有效解決。讓學生在動手實踐活動中獲得成功,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動手實踐活動的學習過程中去。
三、多措并舉,深化發展
實踐表明,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是學生借助手的活動來促進大腦思維活動的一種活動形式,可以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之中,改變傳統的“耳聽口說”的學習模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真正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依據實踐活動內容的特點,精心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自己動手操作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形成的過程,建立數學概念,并認識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關系,使動手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肥沃土壤,進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深化發展。
四、學以致用,全面提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出探索與合作交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同時,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組織引導學生勤于動手,樂于動手,形成良好的動手操作習慣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知識的拓展延伸,為學生探索知識形成過程提供廣闊的實踐平臺,創設情境,讓學生恰當、充分地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促進數學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總之,數學教學活動是一項抽象的思維活動,教師要走進書本、走進生活、開拓延伸,讓數學生活化,讓生活數學化,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結合,進而通過學生動手實踐,形成對相關數學概念的感性認識,并將認識內化為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