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源于生活,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注重學生數學思想的培養及意識的增強,讓學生用數學思想解決身邊的問題,以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想;應用;探究
數學是一門開發學生理性思維的課程,需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而不是教師灌輸解題方法,讓學生成為一個解題機器。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和數學思想的滲透,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一、整體思想
整體思想就是把思考的對象看成一個整體進行分析,進而解決問題的一種數學思想。在實際數學應用中,有些數學問題從局部著手難以求解,如果把問題的某個部分或幾個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進行思考,就能幫助我們開闊思路,較快解答題目。
某班同學參加奧數競賽,試題共50題。評分標題是“答對一題給3分,答對一半的題給1分,答錯一題扣1分”。請你說明:該班同學得分總和一定是偶數。
就此例題而言,如果仔細分析各種不同情況,很難理出頭緒,如果從整體角度分三種情況來討論,就能較快地找出答案。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如果“50題全部答對”,即可得150分,150是偶數,不管這個班人數是多少,它與150的乘積都是偶數;如果“答錯一題扣1分”,就比答對這道題少得4分,不管答錯幾題,減少的分數都是4的倍數,150減去4的倍數得到的差還是偶數;如果“某題答對一半得1分”,這比答對這道題少得2分,不管有多少答對一半的題,減少的都是2的倍數,150減去2的倍數得到的差還是偶數。因此,每個學生的得分始終是偶數,而偶數加偶數所得的和一定是偶數,所以該班學生得分總和一定是偶數。
二、轉化思想
轉化思想是解答數學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我們已經熟知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解答數學問題時,如果直接求解比較困難,就可以將其轉化為另一種形式,通過對條件、結論的轉化,使問題化難為易、化生為熟,最終求得問題的解。如學習“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利用轉化、遷移的思想,在小組內獨立思考,然后相互啟發、動手操作,利用割補法轉化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并通過長方形的面積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再如“體積”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認識平面圖形到認識立體圖形,從二維空間到三維空間,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重大的發展。然而此時,學生對立體的空間觀念還很模糊,所以教師就要特別注意加強實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加深對長方體計算公式的理解。
三、類比思想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伴隨著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做題練習而展開的。在平時數學教學中,如“類比”的方法可以幫助同學們利用已有的知識來認識、理解和掌握新知識。通過“類比”可以發現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有助于利用已掌握的知識去認識并加深理解新的知識。如學習了“統計知識”“價格與購物”“計算、長度、面積”“體積、容積測定”等內容后,可以讓學生量一量教室的長、寬,測一測爸媽的體重、身高,算一算購物的價格等。又如三年級下冊的“統計”這一單元里,安排了“簡單的數據分析”這一小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本單元主要是以這樣一個素材為載體,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簡單的數據分析”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
總之,教學問題解決的方法很多,它們之間既有聯系也有差別,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會他們思考,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的實際。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