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答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問答,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長學生的學識,能夠帶給他們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促使他們去積極思考,深入理解學習內容。
[關鍵詞]問題;目的;表述;層次
“問答法”是教師和學生以口頭語言問答的方式進行教學的一種方法,在教學中通過問答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增進學生的學識。一個完整的問答,在形式上至少包括:問——答——評估。這個“問”可以由教師發起,由一個學生或多個學生回答,再由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反饋,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引發新的問題,然后進入下一回合的問與答;也可以由學生發起,教師解答或再轉給別的同學回答,這樣能夠帶給他們更多參與課堂的機會,促使他們去積極思考,深入理解學習內容。
一、明確提問目的
首先,提問要能引發學習動機,這類問題在于學習新的教學內容之前,為了激發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的興趣,引發思考。其次,提問是為了考察學生的記憶或理解。在對某段內容進行教學之后,為了考查學生是否理解、掌握了所教學的內容,這時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再次,為了鼓勵學生更深層次的思維活動,啟迪學生的智慧,而提出明確的問題。
二、問題表述要具體、清晰
問題的表述應當簡明,讓學生容易理解。如果提出非常復雜的問題,最好能把這個問題分開來說,或者教師提前把問題寫在黑板上或投影上,讓學生能記住、理解這些問題,以避免學生聽到題目后把前半部分忘記了。如果能引導學生把所要用的思維方式確切地表述出來,這對學生得到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
不同層次的問題對學生思維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不同的,提出高水平的問題,能促進學生高級思維活動的發展,從學生發展看,各種層次的問題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滿足學生的長遠發展,教師就需要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事實證明,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很多可以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探究而獲得。比如在教學“測量”時,組織學生分組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度,第一組學生量出課本大約是一枝鉛筆長,第二組學生量出課本大約兩個手掌長,第三組量出課本大約一個文具盒長,第四組量出課本大約五個橡皮擦長。這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各組量出來的數不同、量也不同,怎么辦?有的學生就提出“有沒有一個統一的長度標準”這樣的問題。于是就得出了結論:測量需要統一的標準長度單位。這樣就使學生體會到建立統一標準單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產生繼續學習的強烈愿望。
四、要有合適的追問
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繼續對這個同學發問,目的在于糾正、完善學生的初始答案,或者弄清學生答案背后的思維過程,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追問的方式有很多,如解釋式追問、支持式追問、驗證式追問等。解釋式追問就是讓學生對他的答案進行解釋說明,使學生對他最初的答案進行反思,理清思路,把思維過程展現出來,從而發展學生的元認知,同時也使其他學生明白。
支持式追問要求學生從教材中尋求支撐他觀點的材料。通常所使用的語句是:“你從哪兒得到這個想法的?”“嗯,你這個觀點不錯,你依據什么判斷?”……
驗證式追問有助于加強學生思考的精確性與原創性。在提出驗證式問題時,教師就是等著聽學生敘述個人經歷,引用權威例子或參考書,等待學生把答案概括成極其適合進一步舉例說明的結論或者是最適合為討論中的內容提供的一般原則。通過這一步驟,學生可以把正在學習的與已知道的聯系起來,就能更好地領會主要問題的概念內涵。通常所使用的語句是:“你怎么知道……”“你能舉出什么例子證明……”“你在什么時候,在哪經歷的?”
總之,合理運用“問答法”進行課堂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方便、快捷、及時地了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了解更深層次的思維過程,尋求學生發生錯誤的根源,以便找到更好的應對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展開主動思維的翅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