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需要著眼于學法的傳授,在熟悉的地方引導學生去自我發現,在知識聯系的地方誘導學生實現遷移,在知識難點處指導學生自主嘗試,在學習困難處輔導學生掌握方法,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效果。
[關鍵詞]引導;誘導;指導;輔導
其實,對“教學”一詞的理解,不僅僅是要改進教學的方法,還應探討學生學習的方法,并以此促成學生去自我發現、舉一反三,進而實現教與學的最佳效果。
一、引導:在熟知處引而不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知識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索的活動。”小學數學教材編排的特點是先注重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難易程度更多的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內在的結構是循序漸進的。而且教育科學研究表明,通過教學而獲得的知識僅僅占10%~20%。為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教師可以放開手去,更多地讓學生去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應用——打折問題》一課時,由于學生已經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認識,同時對于分數應用題的解法基本掌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把“折扣”的含義作為一個重點來分析。要求學生先自學這一部分的內容,然后找出書上的定義,并自己說一說對這句話的理解,通過快速口答“打幾折就是按原價的百分之幾十來出售”的方式來加深理解和記憶,然后再讓學生自己總結出“現價=原價×折扣”的公式。
二、誘導:在聯系處實現遷移
數學是一門系統性極強的學科,縱觀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各個知識點,雖然年級不同,但知識點彼此之間還是有相當的關聯。前一個知識點是后一個知識點的基礎,后一知識點往往又是前一知識點的延伸和發展。為此,應該充分利用知識間的關聯性,誘導學生從已經掌握的舊知識出發,主動去探尋新知識。正如建構主義指引下的教學觀,就是注重學生的主體,在個人理解上促成同化與順應。
例如在《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不同分母的分數加法這個訓練中,圍繞單位“1”這個概念,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相同的必要性,使學生逐步掌握通分的方法。
三、指導:在難點處主動嘗試
思維的源起在于學生動作,教師如果能夠立足于教材,主動開發出一些促成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注意力,而且可以在和學生共同實踐中化解知識難點,促成主動獲取知識。
比如《百分數的意義》這一課為了提升教學的效果,可以安排一個扔乒乓球活動。在講臺上放置了一個玻璃杯,然后要求三名學生上臺扔球,分別扔20個、10個和5個,并記錄下扔中的記錄。在學生完成游戲后,要求學生畫出投中的圖表,讓他們來比較投中的比率。通過主動參與和自我探究,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輔導:在缺陷處著力化解
現階段教學模式采取的是班級授課制的方式,這就導致了規模化教學下很容易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為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習缺陷進行點對點的輔導,有的是學習興趣上進行化解,以期學生能夠專注于學習之中;有的是學習難度上進行輔導,能力強的提高要求,能力弱的降低難度;有的是對某一道或某一類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尤其是對思考方法進行傳授,以期學生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學會自主化解。
比如在《分數除以分數》一課的教學中,有學生對于分數除以分數的法則“甲數除以乙數(0)除外,等于乘乙數的倒數”掌握得很不好。為此,先梳理出學生存在的倒數不正確、不經過倒數直接乘等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從法則入手,抓住最后五個字“乙數的倒數”進行著重練習。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