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活動課是一種以班級為主要依托的團體輔導。由于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很難顧及到團體中的每一個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啟用學生小組領導者,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引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心理課堂教學中,啟用班級學生小組領導者機制,可以取得心理課堂的實效性。教師可根據(jù)有效團體領導者的人格特征,總結出學生小組團體領導者的選拔手段和培訓方法。
[關鍵詞]心理課堂教學;學生小組領導者;選拔和培養(yǎng)
一、有效團體領導者的特征
團體領導者是團體輔導過程中的核心人物。盡管他應具備必要的專業(yè)知識,熟悉各種輔導方法和咨詢技術,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大多數(shù)的學者都認為,領導者自身的人格修養(yǎng)才是團體可以運作的重點所在。
對于處在心理發(fā)展波動期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很難達到一個嚴格的標準。但一名有效的團體領導者至少需要有這樣的素養(yǎng):人格完整,待人熱情,做事認真,知識面廣泛,價值觀正確,善于協(xié)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堅強的意志和良好的心態(tài),能夠適應并能動地改善環(huán)境,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二、對學生小組團體領導者的選拔
明確團體領導者應具備的人格特征后,就可以以此為首要選拔標準在班級內進行粗略選拔。在實際操作中,一方面本著公開、自愿的原則,吸納毛遂自薦的學生,另一方面也要兼顧班主任與學生的推選,積極發(fā)掘有潛在團體領導才能的學生。為了保證班級小組活動的實效性,經過粗略選拔的學生還要通過相關的心理測驗和面試檢驗。
筆者選擇的心理測驗主要有兩個: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選用癥狀自評量表,主要是為了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程度;而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則是更準確地把握所選拔學生的人格特質。心理測試結果出來后,一般會傾向于選擇心理健康程度良好、坦誠、直率、樂群、細心、情緒穩(wěn)定、做事有恒心和敏感度較高的學生。
而后,要對通過心理測驗篩選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談話面試。這里的面試,主要是了解學生與人交往的經驗和計劃、組織的才能。
面試結束后,各班級學生小組領導者便可以基本確定。這是提高心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第一步。由于班級小組團體輔導是需要建立在專業(yè)心理輔導指導的基礎上,故對篩選出的這些學生還要進行專業(yè)的心理培訓。
三、對學生小組領導者的培訓
培訓的具體內容主要可分為基礎知識和技能操作訓練兩個方面。
基礎知識除了要涉及中學生心理健康保健的相關知識,還要囊括團體輔導必用的各種技術。在培訓的開始,培訓者就需點明心理專業(yè)的特色,強調心理教學課堂中小組領導者是不同于其他課堂中的領導者。在團體輔導中,領導者不單單是引領小組前進的人,還要根據(jù)具體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支持者、教育者、朋友、治療師和評估家。而這些角色的達成,也必然需要小組領導者有足夠的耐心、熱情和真誠,能尊重每一個組員,運用心理咨詢相關技術,深入組員內心去體驗他們的情感和思維,對他們無條件接納和積極關注,澄清小組成員所存在的問題,促進他們成長。
技能操作訓練,主要是針對基礎知識涉及的心理咨詢技術進行實踐練習。不同于朋輩心理輔導員,學生小組領導者多是在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團體輔導,故培訓的實踐練習也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另外,除了小組領導者常規(guī)的技能操作訓練外,在每節(jié)心理課開課的前一兩天,筆者會帶領小組領導者先行進行課程內容的學習。通過提前讓領導者感受、思考課程內容,達到把握個人心理需求和心理發(fā)展的目的,幫助領導者先解決該課題所涉及的個人問題,而后在課堂的小組活動中發(fā)揮他們的引領作用和同伴互助的力量,以過來人的姿態(tài)去引導組員澄清、探索自我,從而提升心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責任編輯 許雅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