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學課堂”教學模式近似于“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灌輸”真理,而是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真理,這種教育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它的思想內核值得借鑒。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決定其自主發揮的主體性功能是有限的,因此,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引導。
[關鍵詞]讓學;讓學課堂;引導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人,詩意地安居》一書中寫道:“教所要求的是:讓學。”教師應“心甘情愿地‘讓學’”。在當前教學方式以“教”為重點向“學”為重點轉變的課程變革背景下,“讓學”已經為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接受。“以人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選擇”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核心教育價值和基本理念。“讓學”關注學生的幸福體驗,關注學生的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素質教育所追尋的目標一脈相承。再好的課程只有通過課堂教學才能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讓學”是教學本質的一種回歸。有效教學不是取決于教師有沒有教,而是取決于學生有沒有學。“讓學”為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了可能,是孩子們學習的必然選擇。
一、“讓學”的內涵
“讓”者,“使”也。讓,可以采用“強制”“逼使”的手段,學生則處在消極被動的從屬角色;又可以采用“啟發”“誘導”的方式,學生則處于積極主動的主體地位。讓學之“讓”當屬后者。“讓學”即是在教師“啟發”“誘導”之下,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快樂成長。
“讓學”是解放每個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改變多年以來學生一直處于的“被學”狀態,喚醒每個學生自我改變、主動發展的意識。“讓學課堂”的主要特征為:教師讓學生位于前臺,自己則退居其后,發揮激勵、啟發和引導的作用。“讓學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批判、繼承和發展。
“讓學課堂”中,教師是“讓”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角,但教師的“讓”不是“無為”,學生的“學”也不是“蠻干”。“讓學課堂”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退隱幕后”,“讓學課堂”應該是在教師的有為——即科學引導的前提下,學生有目標、有計劃、有效果地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引導越是得法,就越能保證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讓學課堂”的特質就在于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特別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獨立思考,因而對教師的引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讓學課堂”中教師引導策略
引導,《現代漢語詞典》中與教學語境更為貼切的解釋是“指引,誘導”。教學中的“引導”,其本意是“以明確的教學目標為指引,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或手段深化理解,激發思考”。“讓學課堂”中的教師引導是指教師為了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發展而進行的疏導、指導、開導、勸導、輔導等活動,是在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方法上的導引等。如教師一個示意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微笑、一個親切的撫摸、一個肯定的點頭等肢體語言都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
1.合理把握引導時機。合理把握引導時機的基本要義是適時。適時,意在因時而動,是指教師敏銳地捕捉學生認識和思維展開的最佳時機,果斷地加以引導,以有效地推進教學走向深入。一節課,總有一些時間段或時間點對于學生的學習是比較關鍵和重要的,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分析學生的內在思維活動,把握時機,有效引導。
語文教學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關鍵是讓文本開口,也就是要調動學生的閱讀背景,然而當學生缺乏這樣的閱讀背景出現群體困惑時,教師應通過引導,降低學生解讀文本的坡度,使學生順利而愉快地完成與文本之間的對話。
一位教師執教《山谷中的謎底》,進入全班交流環節后,許多學生興趣盎然,在為東坡雪松的先彎曲、再反彈、后獲生感到驚訝和高興。這時,一個學習小組的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種生存方式是不是一種屈服呢?”面對學生理解上的困難,這位教師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冷靜地將這個問題拋給了大家:“其他小組的同學是怎么理解這個問題的?”教室內一片寂靜,于是教師及時地“導”向讀:“請再讀讀課文,從課文中找找答案!”在一陣默讀靜思后,各組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大家認為雪松生活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生存的艱難超乎想象,除了需要勇敢,還需要智慧,如果不先彎曲,只會帶來無謂的犧牲。通過討論,大家對雪松的行為不只是驚奇,更多了一絲欣賞與敬佩。
教師在導學時要善于把握引導的最佳時機,這樣才能做到導有所成、導有所獲。當學生討論熱烈,意見不一,對關鍵問題難以定奪,課堂一度失控時,正是渴望啟發、引導的最強烈時刻。教師應敏銳捕捉到這種時刻,給予適時的糾偏引導。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設計的活動是讓學生利用學具自己動手操作,學會采用不同的方法測量出指定圓的直徑和周長,為后面的“圓的周長和它的直徑之間的關系”提供相關數據和信息。活動開始,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教師在行間巡視,準備收集信息。但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情況并不像這位教師預設的那樣順利。學生在測量圓的周長時,因為采用了“滾動”“纏繞”等不同的方法,致使同一小組測量的同一種圓的“周長數據”出入很大,不同的聲音,出現觀點的分歧,產生思維的碰撞,學生之間因為哪一方都不能說服對方而爭得面紅耳赤,于是小組內出現了你爭我辯的混亂場面。這位教師果斷喊了“停”,及時糾偏引導,梳理學生的思維,找到癥結所在,給學生的辨析指明方向,讓學生的爭議點更有針對性,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
2.科學使用引導方法。自然的教學狀態是本真的教學狀態,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意蘊深遠。自然,貴在順勢而為,即朝向教學目標達成之勢,策應學生認知沖突之勢,拓展學生思維發展之勢,通過有效的情境創設、客觀的激勵評價、精當的點撥提升,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叢林。
順水推舟就是比喻順應趨勢辦事。“讓學課堂”中的順水推舟藝術,主要是指教師在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各個階段有效反饋學習的實際情況,做好教學的調控工作,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靈活性。聽隨堂課《鼎湖山聽泉》第2自然段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后交流泉水和泉聲的特點。正當大家都沉浸在美景中時,有位學生卻舉手說這段中寫樹蔭長的一句是多余的,因為這一段重點是要介紹泉水與泉聲的特點。對此,教師不置可否,而是請學生讀了下面一句——“泉水隱到了濃蔭的深處,而泉聲卻更加清純悅耳。”并啟發他們思考這前后兩句話之間的聯系。經過教師點撥,學生很快有了許多答案:有的說,寫樹蔭長是為了從側面襯托泉水長;有的說,綠葉一層一層地涌向山頂就像草叢石縫間涌流的泉水一樣美麗;有的說,綠樹、山泉相互映襯,才顯得泉水更加動人;還有的說,樹葉的“嘩嘩”聲與泉水清純悅耳之聲奏成了一曲讓作者興奮不已的交響樂……
面對課堂上的節外生枝,教師順水推舟,巧妙點撥。學生既然自發地吹來“東風”,教師就應“迎風而上”,趁機“順水推舟”,用學生所想所做組織教學。如此,不僅解答了學生的疑問,還讓他們初步感受了從側面襯托的寫作方法。因此,“讓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順應學情,以學定教,這樣,就更能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開啟學生心靈的智光,使其在充滿情趣、輕松愉悅的情境中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習質量。
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犯錯誤,就將錯過最有成效的學習時刻。”當教師的不要怕學生犯錯誤,關鍵是要善于利用課堂生成的錯誤,把錯誤演繹成難得的教學資源,這是引導的藝術,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當然,教師要想更機智、更巧妙、更藝術地應對,還要在“深入透徹地研讀教材”和“全面細致地了解學情”上下功夫,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至高境界。
“讓學課堂”教學模式近似于“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灌輸”真理,而是激發學生探究、發現真理,這種教育無疑是一種理想的教育,它的思想內核值得借鑒。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決定其自主發揮的主體性功能是有限的,因此,要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課堂”中,教師的有效引導與學生主體地位凸顯的結合最終實現了“讓學課堂”從有效走向高效的美好愿景。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