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本課堂,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生為本的理念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在明確教學主體地位情況下,教師要轉變觀念,改變教學方式,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從而打造出更為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以生為本;用心;高效
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和諧發展,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師的角色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也不再簡單的只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遞者,“生本”教育理念和新的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了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一、區別好用心和用力
用心教育與用力教育是不一樣的。同樣是教育,用力只表現為教師主觀上有愿望去教好,客觀上花了大把時間去教,但也只是作為一份工作,一份程序,用身而非用情。用心不同之處在于去感悟教育的規律,會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不僅把教育看成一份工作更看成事業。時時想著它,念著它,琢磨它,感悟它,更會用心地去觀察教育的現象,用心地施展教育的智慧,會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盡心盡力。
用心的教育會時刻記著把每一個學生當作活生生的人來對待,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來加以影響。用力的教師的敬業精神我們是不可否認的,但并非為學生所認可,只有用心教育的教師,收獲的才是更多的真心回報。
二、處理好勤與懶
教師常常有一種想法:認為學生小,不懂事,所以總是抱著不放心的態度,事無巨細,代辦包辦。學生懂、不懂的,教師總認為多講兩遍是沒錯的;學生會的、不會的,總以為多強化、多訓練是對的。殊不知,過猶不及,所以,作為教師是否可以試著正視這些孩子。這要求教師要相信孩子,要有一種觀念:教師要培養的是學生,培養他們走向廣闊的人生舞臺。
(一)教師不妨“懶”一下,放心、放手、放權讓學生去嘗試,去體驗,去總結,去歸納
懶之1.嘗試讓學生挖掘課外資源。思品課程是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與其讓教師千辛萬苦地尋找素材來整合教材資源,但卻因學生不感興趣、不接受而苦惱,不如讓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提前去了解去發現。例如“新中國六十多年間的變化”,作為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任務從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如今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方面發生的變化,試舉例子作比較,要求他們采訪身邊的長輩,整理好在課堂中展示。試想讓學生帶著如此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去做,既可滿足他們的好奇、好勝之心,更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
懶之2.放手讓學生關注社會。思品課堂要求格外關注社會,而社會是千姿百態的,社會現象更是層出不窮的。社會的復雜讓人應接不暇,學生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新聞時事的搜集可放手讓學生去選。相信學生比教師更知道哪些是他們想關注的,卻又充滿疑惑、矛盾、贊賞的話題。此時的“對癥”難問題將迎刃而解。課后的討論、矛盾、迷惘,課堂上的爭辯、引導將針對學生選擇的疑惑、困惑、贊賞話題。課堂上適時地關注、引導,相信學生經歷過內心矛盾、迷惘甚至集體爭論后會有更深刻的感悟。
懶之3.我的板書你填補。板書亦可省,可“偷懶”。課前可讓學生設置板書。作為教師都知道,設置板書談何容易,學生必在課前認真溫習,思之想之,才能拿出一個他(她)認為不錯的板書,教師如果給時間讓學生去表達去表現,那將更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課堂上教師板書,也可簡之再省之,其余部分讓學生去充實去填補。
懶之4.試卷、作業期待你的參與。個人認為,作業試題的選擇、批改,甚至是平時測試的試卷批閱、講評也可適當地讓學生幫忙共同完成。作業布置、考試都只是一種手段,為的是復習、鞏固、檢測。在學生互批作業中他們格外仔細、興奮,甚至與教師有著說不完的話,道不出的喜悅,又有利于知識的進一步鞏固。試題命制讓學生參與可使他們更明確考試的目的,明確教學目標,在命制試題中學生學會了對知識的提煉、刪減,消除了心理的緊張,更為應試打下基礎。學生講評試題無形中要求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歸納得更仔細,對收獲有更高的期待,此時的“懶”恰巧促成了學生的“勤”。
(二)教師的“勤”更不可忽視
1.勤為備好課。備課是一項復雜的過程,既備教材,更備學生。要想備好課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去準備,教師面對的學生不同,教學內容、難點也不斷延伸、變化著,因人而異。所以,教師的備課不是一次性的行為,需要反復地推敲、選擇、試教并不斷地完善。備好課要教師勤于開發選擇利用課程資源,勤于讀懂課程標準,勤于預設,勤于課中去調整,勤于課后反思修改,完備教案、學案。
2.勤于走近學生。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班集體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不可否認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追求進步的要求,關鍵是教師是否能夠運用正確的方法把這種積極的因素挖掘出來。勤于走近學生的教師,不會忘記在學生中處處留“情”。人是感性的,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情、教師的關心,回報的也是情,以心才能換心。在愛和溫暖中成長的孩子總是更愿意付出愛和溫暖,他會將感受進一步傳遞。這正是我們所渴望的。而有“情”的教師會更讓學生愿意接受你的價值觀,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也”。
勤于走近學生的教師會巧妙地運用好評價。勤于評價在于激勵好生使其更進步,讓落后的同學獲得進步的勇氣。這種勤反對好評過多學生的有成就感;評價忌淺,沒有實際內容的評價會讓學生覺得過假,施舍成分過多。具體做法為優秀生惜評、巧評,中差生千萬不要吝嗇鼓勵好評,他們比誰都更需要他人的認可。
勤于走近學生可以發現隱情。在實際教學中不乏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十分認真地聽,上課氣氛也相當好,熱熱鬧鬧。回答問題時整齊響亮,當教師問是否有不懂之處時均答“沒有,都懂了”。若以此而認為學生已經全部掌握了知識點那就大錯特錯。作為教師應勤于發問、勤于檢測。全班異口同聲還不如請學生單獨表達,不同層次學生代表不同學生的掌握情況,讓其他學生在傾聽他人回答時構思自己的見解。
三、實踐好刪繁就簡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越多并非越好,課堂上案例列舉太多,學生的心思全在新奇的案例,沒時間更沒機會思考其中所蘊含的道理。練習多了,容易的學生竟不知所云,難的干脆留白,因為學生厭了、煩了、麻木了。課堂中教師花樣百出,教室熱鬧了,仔細一想卻發現既未突出重點,更未突破難點。這就如所使用的電腦,安裝軟件越多,運行越慢,還產生大量垃圾、錯誤,久而久之竟有可能造成死機或癱瘓。由此,筆者想到思品教學是否也須刪繁就簡。
每一節課中應明確教學內容的核心,并圍繞這一核心開展活動。明確核心的教師和學生都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懂得取舍。刪繁就簡的課堂更注重激發興趣,運用活動引領、拓展延伸。印象相當深刻的一堂優質課“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執教教師播放了一段國家領導人重視教師重視教育的視頻導入新課,再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教師受到人們尊重的原因,歸納后播放汶川大地震中令人振撼的“教師”舍己為生的視頻,在學生情感積累的基礎上聯想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并以詩歌方式進行贊頌感恩……乍看,教學程序如此簡單,但恰恰是這簡單的教學過程去除了以往課堂中過鬧、過假,這種簡單建立在學生原有的經驗中,有過的體驗再加上適當的激發,學生的情感自然豐富,情感渲泄自然到位,教學目標也水到渠成地達到了。
刪繁就簡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并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刪繁就簡在于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中讓學生成為活動的主角,還要教給學生最簡單易行的方法。這就如我們的開放考試,要想考好(在已掌握知識的情況下),最大的技巧在于學會審題,而學會審題找“關鍵字”十分重要。思想品德課堂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內容中刪繁就簡,使課堂簡單而高效,真正做到“回歸生活”,體現出以生為本的理念,使學生在教師用心教學的同時可以高效地學習。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