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電力領域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通信技術越來越重要。電力通信系統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我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性,直接影響電力系統的生產和運行。近年來,電力通信技術逐漸在電網的自動化控制方面、自動化管理方面以及生產運行保障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溝通和服務效用。為了更好的實現電力系統通信技術在未來電力領域中的廣泛應用,本文將對電力系統通信技術進行一定的分析,并探討我國電力系統技術的發展方向。
【關鍵字】 電力系統 通信技術 發展方向 研究
一、電力通信網的發展
隨著我國電力領域的不斷發展,電力系統對于安全性、穩定性以及高效生產等方面的需求越來越高。電力通信網能夠在很多方面提高電力系統各項指標,對電力系統的整體發展意義重大。近年來,許多新型的通信設備和通信系統逐漸投入使用極大的通信網的智能化,比如光纖環路、數字程控、以及ATM等。同時,通信技術在具體的業務服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在電力通信業務方面,系統已從調度電話、低速率遠動通道擴展到高速、數字化、大容量的用戶業務。比如,在當前的電力系統各業務處理中,逐漸投入計算機互聯網、廣域網以及視頻傳送等先進技術。此外,為了能夠滿足日益需要的電力傳輸需求,我國電力通信網絡的結構已經從簡單星形方式發展到中心的網狀網絡。
二、電力通信的發展方向研究
2.1 實現全面網絡建設
當前,我國許多城市的電力通信系統中,電力光纖通信網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纖芯容量不足以及設備容量小的問題。因此,未來電力通信方面要在加快光纖傳輸網的設置,加大全面網絡建設兩方面進行努力。而且,在通信系統設計中,很有必要加大在加快傳輸網的建設方面的投入。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加大對該地區主干光纖傳輸網的改造和建設力度,從而提高電力生產過程中的通信網容量。其次,電力系統設計人員還要加大開拓和推廣通信網的非話業務方面和網內IP技術等方面力度。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網絡建設的效果,電力系統設計人員還要優化各交換機制的組網工作,進而實現擴大電力通信網絡覆蓋面的效果。
2.2電力通信新科技的研究
隨著電力領域的迅速發展,電力系統的優化和升級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需求。電力領域管理者逐漸提高了對應電力通信新科技的重視程度。從國內許多電力系統的發展情況來看,已有的傳統傳輸模式由于存在局限性,逐漸被取代。許多新的通信技術和方法廣泛投入電力系統中,是電力系統整體的業務管理能力大幅度提升。電力通信新科技,是未來電力系統的需求。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要鼓勵科技創新,將寬帶IP等新技術科學、合理的運用到現代通信網絡的建設當中,為優化和升級我國電力系統努力。
2.3 優化通信電路的設計
優化通信電路的設計,是電力通信系統優化的一個重點方面。當今,我國電力通信快速發展,對于電力通信信息的準確度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未來電力通信方面,要努力減少通信電路誤碼率、公務監控不力以及監控系統不通等問題,提高整體的通信質量,為電力系統的各項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在電力通信網絡工程中的設計過程中,要提高對工程項目的管理力度,其工程項目負責人還要實行責任制,從而保證電力設計的整體質量。同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設計水平,在網絡系統的建設過程中,還要努力加大科研力度和投入,實現最高的通信系統建設質量。
2.4實現寬帶多業務數字網絡平臺
未來通信系統將越來越注重數字化。因此,在電力通信發展規劃中,要積極地建設寬帶多業務數字網絡平臺。通過拓展電力通信的各種途徑和平臺,提高系統的實際應用水平。同時,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要加強在語音、圖像、數據、媒體以及新聞等各業務領域的工作,從而為深層次建設電力通信系統提供堅實保障。
三、結束語
總之,提高電力通信技術,對于我國電力系統的質量水平的整體提升意義重大。在以后電力通信系統的設計和優化過程中,我們要在堅固的電網結構、先進的通信網絡基礎上,努力完善通信質量水平和各項功能。我國的電力通信技術每年都在進步,但是速度整體較慢。因此,電力領域的管理者,在未來通信技術研究方面以及系統優化和升級方面,還要繼續加大投入,加大研發力度。同時,政府各部門也應該加大關注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在技術和裝備上不斷改進。最后,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實現我國電力通信系統的快速優化和升級,促進電力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
地址:廣西貴港市港北區民主路89號 范少偉
郵編:537100
手機:18269612917
參 考 文 獻
[1] 鄭勇. 光纖通信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13)
[2] 武學君,楊春華. 論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中應用[J]. 數字技術與應用. 2010(12)
[3] 章旺. 光纖通信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25)
[4] 吳永晨. 電力系統通信技術應用與發展[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06)
[5] 趙玉濱 電力系統通信電源技術發展方向及應急預案研究[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