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以供需兩旺完美收官的土地市場,當前依舊熱度不減。
從一月份已發生的土地交易情況來看,開發商的拿地熱情繼續高漲。而自誕生以來,便一躍成為市場寵兒的自住型商品房,仍然受到開發商的追捧。
業內人士普遍預計,伴隨著土地供應的不斷加大及自住型商品房的持續入市,住房市場的供需矛盾將得到有效緩解。但短期看來,土地還是很貴,房價還是難降。
多地塊年初成交
新年伊始,北京土地市場依舊延續了去年的高溫。據統計,截至1月20日,北京市2014年已出讓經營性用地19宗,累計土地出讓金總額高達403.1億元,接近2013年11月414億元的高點。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較往年,今年年初北京出讓宅地數量明顯增多,2013年1月份北京共成交了13宗經營性用地,總土地收入為241.66億元。從供地節奏上來看,北京土地市場開門紅已成定局。
記者日前查詢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網站顯示,北京市計劃2014年1月出讓的經營性用地土地數量高達23宗,合計土地出讓面積達到了372.5萬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朝陽、通州運河核心區、昌平、房山和順義等區域,其中不乏多宗優質地塊。
此外,1月20日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發出公告稱,暫停出讓豐臺、順義及通州的四宗地。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認為,因為4宗土地暫停出讓,預計2014年1月土地市場整體成交額預期有所降低,估計在430億元左右。
自住型商品房供應加大
土地市場中最引人注目的“角色”非自住型商品房地塊莫屬,其成為年初土地競拍中眾多房企爭搶的對象。
據統計,截至1月20日,已成交的住宅用地扣除配建及競建出的保障性住房面積后,總建筑規模約191萬平方米,其中自住型商品住房約102萬平方米。
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北京市已供自住型商品住房地塊共計32宗,可提供自住型商品住房建筑規模累計達到329萬平方米。
公開資料顯示,在1月已經掛牌的土地中,自住型商品房的供應達到了120萬平方米,同時,還有大量自住型商品房地塊等待入場。
事實上,自住型商品房地塊的推出力度還在持續加大。此前,北京國土局表示,2014年將繼續加大住宅用地的供應,同時進一步優化供應結構,擬安排住宅用地供應總量中的40%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60%用于商品房建設,商品房用地中將有50%用于建設自住型商品房。
對于1月份的自住型商品房土地供需兩旺的態勢,亞豪機構市場總監郭毅認為,自住型商品房將成住宅市場的主流產品,而房企對該類地塊的態度較為積極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自住型商品房的周轉非常快,且基本沒有風險,另外一方面,企業手中有大量的“余糧”。
郭毅進一步補充道,所謂“余糧”的概念包括兩方面,一個是借助2013年市場升溫,開發商手中大多握有大量現金;另一個則是因為房地產行業經過這些年的極具擴張,相關從業人員也在持續增加,“只有不斷獲取新的項目,才能維持這些人員的運作。”
供需矛盾將有效緩解
2014年開年的土地市場“來勢兇猛”,加上2013年的大量供應,業內預計,今年北京樓市的供需矛盾將有效緩解。
據北京市國土資源局發布數據顯示,2013年全市商品住宅用地供應面積達到978公頃,完成全年850公頃計劃指標的115%,較上2012年增加207%。此外,在2013年北京土地供應總量中,住宅類土地供應首次超過五成,僅次于土地供應爆發的2010年。
在張大偉看來,如果能按照2014年的土地規劃思路堅決執行,困擾北京樓市多年的供需矛盾,或將在這幾年得到有效緩解。“預期2015年的房地產市場將形成明顯的有效供應,對于滿足剛需、穩定房價的作用也會非常明顯,特別是自住型商品房的陸續上市,將促使明年北京整體市場結構發生質變。”
張大偉同時指出,雖然土地市場供應將繼續明顯增加,但從短期來看,預計地王依然會頻繁出現,并影響市場的價格預期。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也指出,結合年初土地市場成交情況分析可以看出,若扣除配建成本后,相比房價來看,地價仍明顯較高。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行業集中度擴大、淘汰率上升,土地存量是房企可持續發展的硬指標,房企之間的拿地競爭也將持續激烈,所以房企更應該警惕高價拿地行為所帶來的盈利風險。